01
晚上在家看了场介绍史蒂芬霍金爱情的一部电影《万物理论》,
看得我多次泪目。
也引发了我这样的思考: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能爱多少个人?
故事的感情线大体就是:Jane把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家庭,在霍金刚得病之初,毫不犹豫的说出了:我爱他。然后嫁给了霍金。可是等到霍金功成名就的时候,又爱上了别的男人,离开了霍金并和乔纳森结婚。
讲真,我还有点不理解。
年轻时候的“我爱你”,都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变淡吗?
其实我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点尴尬,毕竟我还没有谈过恋爱。
我所理解的,所幻想出来的爱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产剧和韩剧的影响:爱情是至死不渝的,是不离不弃的。
如果按照国产剧或者韩剧的套路来,那么一定是Jane不顾一切一定要和霍金在一起,他们结婚之后有了小孩,Jane把一切都贡献给了家庭,霍金也功成名就,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直到永远永远……
可事实上,真的不是这样。
《时间简史》还是那个漂亮的主旋律,曼妙轻吟着:“尽管人生艰难残酷让我无法与你走到最后,但是会有时光替我爱你。”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会喜欢上多少个人?
年少时期的爱情真的就只是一厢情愿和冲动吗?
02
其实,我中学时代,就能同时喜欢两个男孩子。一个人好学习好,一个学习虽然差但是又高又帅。我丝毫不感到羞耻,总觉得这是青春期正常的现象。
追星的时候我也很“花心”,虽然有一个本命,但基本上还是追一部剧就多一个“老公”,见一个就心上一个。
遇到一个一个偶像的时候我觉得我会喜欢他一辈子,可是当我碰上另外一个我才发现,以前什么的都是过往云烟。这个才是我的正宫。
你会说了,对于偶像的崇拜和爱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但是你看,你确实变了。
你还是可以同时喜欢上很多个人的,虽然你清楚那不是爱。
喜欢是保留着选择的余地,而爱是一种被注定的宿命感。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怪咖:沈从文。
我欣赏他的作品,大脑却总是把他归入到渣男的队伍。导致有的时候不自觉的对他作品带有多多少少的偏见。
沈从文对张兆和一见钟情苦苦追求情书连篇,让人以为他是情深不移。
但是沈从文还是有了婚外恋,对象是高青子。
张兆和曾是沈从文心目中的女神,他在他的心里给她镀了千万层金光银光,特别是在之前漫长的追求过程中求而不得使得她在他心中地位越加高。
在这种仰望视角下所见的张兆和和他之后追求到手结婚过日子的张兆和必定是有很大落差的。
《围城》中那句关于婚姻的经典话是怎么说来着?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人。”
像Jane和霍金一样,结了婚时候,才体会到自己之前说过的“我不在乎困难,我只知道,我爱他,他也爱我”变成现实有多么困难。
沈从文当时他因此事烦扰,于是向林徽因写信倾诉:
“我不能想象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我爱慕与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的沈从文也这样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一个人,到底能喜欢上多少多少个人。一个人的心里又能同时装得下很多人吗?
03
娱乐圈总能见到很多让人不相信爱情的消息。明星出轨的新闻层出不穷,但是谁又能否认,他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没有用力喜欢?
“渣男,渣女”也同理,喜欢的时候都用力喜欢,过了一段时间不喜欢也就不喜欢了。索性选择分手,还用力爱的那一方就开始:你说过你要陪我照顾我一辈子的!
我觉得恋爱中的女性很奇怪,明明有的时候自己都不能做到至死不渝,自己还常常问男朋友说:你是不是一定会爱我一辈子?
《One Day》里安妮海瑟薇的一句台词很经典:我无法控制自己对你的难以忘怀, 可是我对关于你的一切已经再也没有了期待。
这就是不喜欢了。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太过于肤浅,毕竟自己阅历还是太少。我们从小接受到的信息是能携手走过一生的才是最好的。
像《最好的我们》洛枳对耿耿说:谁说结果不重要?
我是这样理解: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周围的环境,自己的心态和所处的状态都不相同,所以身边所需要相伴而行的人也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刚上大学的时候女生很容易被学长吸引,为什么呢?他们知道食堂哪个窗口最好吃,哪个老师最容易过,是学生会好还是校团委好。你以为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其实,过半年一年,他们知道的你也知道了,所以你再也不觉得他们有多么的神奇,因为他们知道的你也知道了。
你看,你也变了。
所以一个人的一生究竟会爱上多少人?
我不知道,
但不会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