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今何在的《悟空传》是2001年。那是一本淡绿色封皮的小书。封面上用极简的笔画,勾勒出悟空手持金箍棒,长发长袍孤单站立的背影。
天地之间,仅一人一棍。人,竟也同那棍棒一般孤独,看着有点心疼。
那时年纪尚浅的我,混沌还未全开,还睁着天真的眼神,看世界。而《悟空传》对世界观的颠覆,可能比《大话西游》,甚至《西游记》都大得多。
那里有热血,有冲动;有疑惑,有迷惘;有嘲弄,有温情;却没有答案。
我更倾向于《悟空传》是一本讨论哲学的书,哲学怎么会有答案呢?它吸引你一次又一次去探寻,无限接近真相,却没有真相。没有真相,没有答案,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和所有的西游世界一样,《悟空传》也有一个令大地动容,让天空变颜色的大英雄——孙悟空。他以金箍棒直插云霄,劈开天地的战斗雄姿,让千百年后的世界,始终留有他的传说。
曾经,他放弃过,甘愿在天上受封做个不起眼的神仙,呆在院子里,和树说话,因为他觉得,“反抗不过是徒增痛苦”。
为什么要做神仙?他以为那样至少自己的命运不用掌握在他人之手。
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同样是神仙,王母的蟠桃盛宴,却轻易忽略了这样一个所谓的下仙。做了神仙,依然没有尊严。做了神仙,自己的命运,同样还是握在别人手中。
他并不是可以被圈养的神仙,他是孙悟空呵。那颗不死的石心,怎能容忍狭窄庸俗的天宫,和独断,任意操控世间万物生灵的神仙?被看做异类也就罢了,而忽视,是最不能容忍的。
家园被毁的新仇旧恨,在那一刻,都化作无名怒火,熊熊燃遍整个天庭。
孙悟空是悲剧的,至始至终都是。这个宿命,大概自他从石头里蹦出来时,就已注定。他心中最柔软之处,就在那被毁掉的花果山。那是怎样一种美好得让人心醉的所在呀。
“在秋天,落叶铺满了大地,走在上面像松软的地毯,但山林却依然是绿色的,鹿群在山下草原上纵情跳跃,而你抬头,金色的阳光便铺了你一脸,蓝得像透明玉石的天空上,有鹤和雁翅膀的影子。”
而这点美好,可以被神仙任意毁灭,美好的花果山,可以瞬间变成人间地狱。那美好,也可以被肆意利用,成为诱捕他的工具。
所谓,放不下。
每个人心中都有放不下的东西。孙悟空之所以会上当,不正因为本质上那个天真的小猴子,始终未曾离开吗。
看呐,猴子一停止思考,佛祖就摊开大手笑了:乖,赶紧到我手心里来!
不仅是孙悟空,《悟空传》其他人物也都个性分明。作为思想家转世的唐僧(金蝉子),他这个大配角,看起来反而更像整部《悟空传》的核心。
他始终清醒。他说,“这个世界有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你不应到达的地方,有你一辈子也不会到达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你身边,可你却以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他说,“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
只是他看透了,却仍逃不脱那个轮回的怪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明白了许多事,大多数人仍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不然呢,你以为真的有能力跳出去,改变一切?怎知那不是一个更大的圈套?
唐僧是浪漫的,他跟鱼说话,和妖怪随意聊天,能看出一只鸟是不是在脸红。
唐僧清醒,他发出过振聋发聩的呼喊。他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唐僧是不是英雄?是。
唐僧恰恰是那个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是《悟空传》的灵魂。他因此而赌上了自己,在漫漫轮回路上修行,寻找答案的终极。
然而,唐僧走不出那个迷宫,孙悟空不能杀了他自己,沙僧找不着那些碎片。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痛苦痴迷而又矛盾的唐僧,是对着月亮和星河痛哭流泪的天蓬,是神经兮兮满世界寻找琉璃碎片的沙悟净,是不愿嫁入天庭,宁愿跟随唐僧流浪的小白龙。
那些人,那些事。
爱情固然美好,他却忘了。他是孙悟空。
爱情固然美好,他却假装不知。他是江流僧。
爱情如此美好,他不愿忘,也不敢忘。他是天蓬。
来时路不同,殊途却同归。他们逃不出的宿命,冥冥中早注定。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悟空传》是个完完全全的悲剧。
多年后回望那本奇特,或者说奇怪的网络小说,我不知道它对瓦解旧的世界观,起到了几分作用。但至少,它在生命中出现过,并化作了我的血和肉。
小说《悟空传》有浓浓的宿命论和末世情怀,它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狂欢。
这,在电影《悟空传》中,有意无意的,淡去了许多。
《悟空传》大电影,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那些逝去的年月,像水流一样过去了。我们的悟空,金箍已锈,尚能饭否?
未报有太大期望,就走进了影院。电影《悟空传》并不是原著本身,它是对悟空这条主线的改编,所以情节和人物设置,都和原著大相径庭。
有着复杂人性,和超群智慧的唐僧,并未能如约出现。而他,恰恰是最容易出彩,也最难刻画的。
没有期望,所以没所谓失望。有一点儿差强人意,但仍然看得开心。也不妨碍在黑暗之中,悄悄拭去一两滴眼角流出的泪。
影片可以结束,生活却要继续。用悟空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吧,他说:
“我来过
我战斗过
我不在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