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马上一个月了,终于算是出了一次门。
念叨着出来好多天了,不过总是懒,总是不想动。
你看,人就是这样,想干很多事情,但是总被懒劝退。
不过能出门溜达的感觉总是好的,看着地铁上拥挤的人群,心情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没有太确切的目的地,就是想找个舒服的地方待一会,看会书也行,发会呆也好。
喝了一杯咖啡,盖碗拿铁。
把咖啡放在盖碗里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在我看来,茶和咖啡本就是一类的东西。
我们追求的不过是他在口中变化的味道。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装一个看起来很文艺的逼。
文化这个东西,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
咖啡,茶,酒。
本质上,他们都是社交的产物。
没有社交属性的话,大概也不会被人如此的推崇和迷恋。
酒用来破冰,用来麻痹自我。
咖啡和茶那?
大概用来寻找同类。
我们做事大概也是如此。
除了这件事本身价值之外,是否我们还可以提供其他价值。
很多时候,其他价值才有可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
我们贩卖的是什么?
是希望?
是生活?
是共情?
还是。。。
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别人又为什么为我们停留那?
总归是要找到一个G点的
没有这个G点,我们做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有人愿意为我们停留片刻那是我们的荣幸。
所以,我们为了这停留的片刻,我们还是要死磕自己,搞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那?
让人舒服的,让人爽的。
让人的不舒服的,让人不爽的。
让人舒服,让人爽提供的是情绪价值。
让人不舒服,让人不爽的,提供的是成长价值。
如果看起来,没有很爽,也没有很不爽。
那大概就是一个很垃圾的内容。
以前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一些让自己很爽的内容。
但是看多了发现,自己一点成长都没有。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自己认知以内的事情,都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
如果我们长期待在这个信息环境里,自然也就生成了一层厚厚的茧房。
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仔细想想茧房这个东西都是自己搭建而成。
所以,我就开始下意识的注意那些让我不爽的观点,不爽的信息,不爽的知识了。
渐渐的,我能接受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渐渐的,我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
后来才知道
让我不爽的,才是让我进步的。
让我不爽的,才是我们接纳新的世界的。
信息这个东西,文化这个东西,知识这个东西。
我们要站出自我去看才行。
不能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毕竟,我们身处井底,我们眼里的世界还是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