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浏览影评时,隐隐觉得《敦刻尔克》应该是部高逼格小众类文艺片,周末场买票时零星的观众也更坐实了我内心的这一定位。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恢弘场面,少了血肉横飞的触目惊心,更多的是对战争中人物内在心理的一种探索和挖掘以及对历史最真切的还原。
关于爱国
在类似战争题材的电影作品中,爱国似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电影没有用激烈的搏斗场面去渲染战士的英勇神武与不屈不挠,而是以极平淡的叙事直击观众内心最敏感的心弦,不知不觉便热泪盈眶。不论是前往敦刻尔克救援的大批民用船只,还是坚持战斗到最后一秒的飞行员,导演诺兰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掌控,将爱国的情怀嵌入战争中人们的一言一行,对祖国的强烈归属感引起了镜头外观众的共鸣。
关于战争
以往战争片中更多地围绕主线人物言行展开叙事,而诺兰则更趋向于对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整体事件的把握,并未对单一人物过多刻画。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无休止的空中轰炸,士兵们在登船,跳海,登船,跳海的循环中无限轮转,仿佛永远也无法跳脱出去,惊恐、悲伤、绝望、压抑蔓延开来,侵入四肢百骸,无力抗拒,无法左右,只是静待命运给出的最终裁判。
关于人心
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善恶被成倍放大,期间的温情也更让人动容。在去往敦刻尔克小船上,患炮弹休克症的飞行员被救后因船的航向与船员产生争执,期间船上的一名青年因推搡而摔伤,在平静之后飞行员反复向另一位青年船员询问伤者的情形,直至最后受伤青年因失血过多去世,另一位青年船员的回复总是他还好,带着欲言又止的表情。没有无止境的责难与声嘶力竭的争吵,仅是报以理解的安抚,给灰暗航程增添了一抹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