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刚刚过去,为了测试下距我几年前上次高考时英语水平提高了多少,我今天兴致盎然地把今年的全国卷英语高考题做了一次!
因为没找到听力录音,也没人给我作文评分,所以我只把中间部分答完了,自认还蛮认真的。
很快写完,再对答案——这部分满分85,我得了79.5……
算上听力和写作部分,如果我前几天真的坐在高考考场里的话,肯定最高最高也只能拿到140分(满分150)——而6年前,我的高考英语是139分……
也就是说我这六年来,我的英语水平毫无进步???
可是理智和现实告诉我,在经历了学英语翻译,考雅思BEC专四,留学,还教别人英语之后,我现在的英语水平肯定和高三时不可同日而语。
那最合理的推断倒是只有俩了:
一是,「我在高三时已经达到了高考英语能测出来的英语水平上限」;
二是,「高考英语成绩和实际英语水平关系不大」。
虽然这两个推断不同,但由此导出的结论都是「别对义务教育体制内的英语教育太较真」。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01
先来看第一个推论,「我在高三时已经达到了高考英语能测出来的英语水平上限」。
听起来好像是在炫耀我的英语很厉害,但我自己很清楚自己高中时英语就是个纸质Hello Kitty——连纸老虎都算不上。那时虽然基本语法问题不大,可是词汇量非常非常非常有限(对自己词汇量的客观认识,只有在你读完几本英文原版小说后才会有点体会),并且口语能力接近于无——后来大三去英国时连怎么跟人打招呼都是从头开始学。
就这样的水平,6年前高考时我也能很平稳地拿个139分,而我今天再考一次最高得140分,充分说明了剩下的那10分就算再过6年我也很难拿到,除非运气好。
那都是什么样的错误导致失分呢?
比如,在今年全国卷的第三部分第一节完形填空中,有一个空是这样的:
The____began during my first week at college.
A. meeting B. trip C. story D. task
短文背景是作者在大学时对手语产生兴趣并开始学习手语。上面这句话就是准备开始讲作者是如何迷上手语的。
这道题我选了B,答案是C。
排除A D这两个只要看懂了文意就不会去选的选项之外,我觉得选B还是选C都完全没问题。
story 是准备开始讲这个“爱上手语”的小故事了;trip 则是把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比喻成一段精神旅程了——为什么不可以呢?
随手谷歌一下‘learning trip’,以下是搜索结果截图:
选 story 还是 trip 难道真的存在对错之分吗?要我说用 trip 还更加生动呢,因为用了metaphor隐喻修辞。如果出题人现在就在我面前,我可以一条条有理有据地反驳这道题的出题逻辑。并且我在高中时,英语老师也常在讲解试卷时说这么一句话,“这道题这么选没什么道理,看看就行了。”
但是教育体制内的英语考试就是要让你在两个没有绝对对错之分的选项中硬选一个,并以此来给你打钩或打叉。
这也就是为什么再过六七年我也不可能实质性地缩短到满分之间10分差距的根本原因。也许再多做做题会提高两三分吧,但“花一个月做完三十套卷子 + 努力揣测出题人心思 = 也许提高一分”这样的交易,我是不可能再去做了。
人生更值得去做的事简直不要太多。
02
第二个推论「高考英语成绩和实际英语水平关系不大」其实在上面已经讲了一部分了。
实际英文水平追求的是清晰易懂生动丰富的语言,和我们对中文的追求差不多。但高考一张卷子两个小时笔试的首要目的显然是进行快速简便的筛选——77%的分数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也许花不了一秒就“咔”地判完一份答题卡了。而最能体现一个人英语水平的口语和写作测试,因为评分困难耗时大增而顺理成章地退居次位。
因此就算是高考英语高分的人也不会自如地开口问路指路也是很正常的。
(但这不代表这句话可以反过来推——实际英文水平好的人高考英语高分是正常的)
03 小结
别对义务教育体制内的英语教育太较真——“认真你就输了!”
然而英语是真的重要(推荐阅读《不懂英语,造就了12亿人的信息孤岛》此处无链接)。
所以要自己花有真正回报的功夫去学习、使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