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我是一个吃货,但是谈不上是资深。因为我对于吃的比较挑,味道浓的,动物内脏,瓜类等等我都不吃。我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真爱粉,一口气买了《悦食》、《地道风物》、《贝太厨房》等一系列的书。工作之余把这些书全部都看了一遍,美食类的周刊和杂志除了有生动的文字介绍以外,当然还有很多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配图,正所谓,身未动,心以动。人们对于美食的青睐,除了美食本身能给人带来果腹的满足感之外更多的是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属于你和美食之间最直接的故事。我想,这世上就属美食是最容易和人产生情感的交流。那一种幸福感才是人们对于美食真正无法忘怀的原因吧。
1)阿多尼斯在诗中说过: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庄。每个人出生和童年生长的地方,决定了他一辈子的味觉和情感基因。在我心中一直有一道菜让我无法忘怀,现在时不时想起,脑海中都会萦绕着那一道属于外公独创的豆豉蒸肉的香味。外公离开我们已经快五年了,过些日子就是外公的生日,前几年这个时候都会和亲人一起拜祭外公,今年我想写下这一篇文章送给我一直想念着的外公,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也是一样好好的。
2)外公在家乡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这大概源于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作风。外公是一名民间手工艺人,经常游走于民间,谁家有需要编织竹子工具的就请外公到家去,管吃管住还有工钱。在九十年代开始流行机器编织竹子,很多类似外公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手工艺人也渐渐地退出了这个舞台,用机器代替了传统手工。但他一直坚持用手工去编织竹子工具。记得他说,“每一颗生长着被砍掉回来的新鲜竹子都有它生命的美好,我们得爱它们,不能把它们砍了却不用心待它们,机器是快,不按情理不用心编织出来的工具是不牢固的也是不尊重纯手工艺品的,当你严格按照工序去编织,这样编织出来的工具才会有更加顽强和充满无穷的生命力。”一条条长长的竹子砍回来,外公需要把它们先清洗晾干,再把它们按照大小长度,精准的规格分好,再坐在自己编制的凳子上笑着一手一手地去编制一个个有生命力的手工艺品。
3)外公喜欢笑,说什么都喜欢笑着说。在一张长满皱纹的脸上,总能见到他慈祥的笑容。他很乐于助人,碰到邻居街坊叫他帮忙编织农耕工具的,他总是很乐意去帮忙。如果碰上家庭经济不好的,外公总是不肯收钱。外公个子算比较高的,在那个年代来说,带有一点点驼背,凭着一双布满老茧但却充满力量灵活的手,织出一个个疏密有序,有顽强生命力的工艺竹制品,外公也是凭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家乡人民都认识我的外公,一个叫“长标”的手工编织民间艺人。这也是外公最为值得自豪的。
4)外公身体一直很好,外公也很懂养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手也不那么灵活了,到了八十多岁外公基本不能再去编织竹子了,但他仍然时常拿出从前编织的手工竹制品出来看。那一刻,外公总是很满足的。
5)由于舅舅舅妈在外地工作,外公和表妹基本都是在我家生活的,我的童年记忆中有一半是和外公在一起的。外公很喜欢吃带点肥的腩肉,老人家吃多了腩肉是很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压的,所以爸妈不能让外公经常吃。但无奈那时的我经常哭着闹着说要吃外公做的豆豉蒸肉,所以基本一个星期能吃上好多次。爸妈每天都是一大清早出去上班,我那时也念书了,外公都会在家做好饭等我放学。香浓的豆豉香伴着肥瘦相间晶莹透亮的腩肉,一道豆豉蒸肉就亮相了。没有特别繁琐的步骤,没有特别讲究的火候和时间的限定,选好料,放在米饭上随着米饭的蒸煮,自然而然地豆豉蒸肉也就熟了。最喜欢打开米饭的那一刻,那一股浓浓的豆豉香扑鼻而来……外公说这一道菜的关键是选料,豆豉一定要选黑豆豉,过黑暗淡的豆豉肯定是发酵时间过长了,这样蒸出来会使腩肉显黑,过咸,就没有豆豉香,过黄的豆豉也不行,发酵时间不够,没有黑豆豉固有的那种香,不能很好地吸收腩肉散出的油腻,只有挑选上好的黑豆豉,肥瘦相间晶莹透亮的新鲜腩肉,一起拌好放在米饭上随着时间来慢慢蒸煮,起锅前再加上新鲜的生姜碎这样才算完成了一道豆豉蒸肉。这个过程着急不得,人生也一样啊,经历过了人间烟火的熏陶,历经岁月,终究还是能通达世事的。外公的黑豆豉是在一个来自广宁小县城的夫妇家买的,他们总是开着摩托车,车上驮着一袋袋自家酿制的农产品,每天去不同的集市上贩卖。我和外公去集市买豆豉的时候。外公总会跟我说,这对夫妻做的黑豆豉最地道最香浓咸口,而且很卫生酿制过程也很讲究不马虎,每次都会给我优惠价。为人老实,做生意实在,你下次跟你妈来买的时候记得来这一家。
6)外公总是会通过他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来告诉我一些道理,可能那些道理当年的我并不能马上理解,但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外公就是一个用行动去讲述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7)这一道豆豉蒸肉那时我也是经常能吃到,那时外公一直还在我家。一道豆豉蒸肉我拌着白米饭吃,我可以吃上一大碗的白米饭。五年级那一年,舅舅回家了,接走了外公和表妹。从那以后,我能吃上豆豉蒸肉的机会就很少了,甚至是一年才能跟外公见上两次面,一次是他的生日,还有一次是过年。外公的寿宴都是舅舅操办的,从没见过豆豉蒸肉这道家常小菜,过年也是一样,那时的外公也已经迈入了古稀之年,基本都是由舅舅负责日常的饮食。
8)直到我上了高中,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了,后来还住了学校,回家的日子也少,见到外公的机会更加少了。甚至于他的生日我也没能回去。那一道豆豉蒸肉我也基本没有机会吃了。只是每次回家跟妈妈念叨说我特别想吃外公做的豆豉蒸肉,妈妈就会跟我说:“外公现在老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连出门都出不了,哪里可能给你去买豆豉做蒸肉啊。”我是很想念外公的豆豉蒸肉但我更想多见见已经年过古稀的外公。差不多要高考了,我就想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考到心里要去的大学,再回去见见外公,买好豆豉和腩肉回去做一次豆豉腩肉给外公尝尝。没想到,那年的愿望最后成为了遗憾,就在我高考的前一晚,表哥打电话给我说,外公走了……
9)那一晚,我特别害怕特别不淡定,看着书,像豆珠大的泪水一滴一滴地落在我的语文书上,我强忍着泪水复习完所有积累的题目,背完所有的古诗词。
10)高考完,我就赶去了外公的葬礼。看着亲人们哭肿了的双眼,我再也没能忍住,顿时失声痛哭,这次,外公是真的走了,真的是再也没有机会吃到外公的豆豉蒸肉了。这些年,看到一些古稀老人牵着孩子的照片我都会想起我的外公。我也走过许多地方,吃过多种美食,可在我的记忆存储空间中,始终刻着外公给我做的豆豉蒸肉的香浓。外公用他一生的行动和双手征服着更多的人,赢得人心。就像很多前辈所说的,除了长标能用双手编出那么具有生命力的竹制工艺品之外,现在还有谁能编织出来?他离开了也就意味着这一项手工艺术即将成为过去。舅舅儿时就没有听外公的话跟外公学做手工艺术而是选择了去学厨艺,就像舅舅说的,他无法超越外公到了这个年代是不可能单纯靠这个来养活一家人了。那时也时常有一些人想跟外公学做手工竹制品,可是很多人都是三分钟热度,能坚持学下来的却没有一个。
11)外公留给我的不止是快乐的童年记忆,豆豉蒸肉,还有就是一种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坚守——匠人精神,坚持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事,去做一件自己觉得值得的事。哪怕没有人看到你在做什么,你也能继续坚持下去,那么这件事情就值得你去奋斗终生。
12)纵使时光的流逝令到如今的美食千变万化——革新的,坚守的,消失的,亦或是鲜活依旧的……但是在我记忆深处,对外公的豆豉蒸肉的那个味道,一起制作的过程却始终难以忘怀。人们总是能找到一款美食来诉说自己的心意,让美食伴随着自己一路继续前行。
13)我灵魂深处中最原始最富有情感牵绊的就是外公的豆豉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