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第一章写南门,第二章写友情,第三章写了祖父的一生,第四章写孙广林离开南门那几年的故事。整本小说充斥着燥热的力量的角逐,然而孙广林对周遭的冷淡态度又降温的作用。孙广林以一种超乎年龄的冷静旁观家庭、社会和人性。尽管并不成熟,但他表现出了成年人才会拥有的对苦难的感受以及与祖父默契,当祖父诬陷弟弟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年老的长辈身上的黑暗面,但可怕的也不可掩盖的是他内心也隐隐有对黑暗的向往,与之一样的还有文中还有国庆对老婆婆的理解和关怀。这种与死亡和人性直接挂钩的感情让人忌惮,却也有着一种凄凉的美。
通读完全书,把所有情节连接起来的同时也突然感觉到被人抛弃的可怕,友人、同窗甚至是自己至亲的人。
孙光林出生的那个特殊年代,人人都刻意的禁锢着对别人的关心关爱,将关心别人的能力藏在不见天日的牢房里。就算如此,一不留神都可能被戴上一顶莫虚有的帽子,人人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泥菩萨过河一般——人人自危。全村里那些无事可做而又市侩的妇女们,总是无聊到极致的搜索着村里的芝麻大小一般的新闻,然后传遍田梗和人家。
孙光林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冷漠的人心,贫困的家庭,这些无不暗示着他将迎来自己不公的一生。家庭的窘境让第三个在家里出生的他,被自己的亲生父母送出了自己的家庭,送出了自己故乡。这是他第一次被抛弃,亦他的伤疤,时时隐隐做痛。
又一个晴天霹雳,后爸的自杀和后妈的离去,再次击垮了孙广林,年幼的他知道,对未来的希冀再次破灭。他第二次被抛弃。
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南门,他心中燃起一丝希望的火光,踏上了返乡的路。亲人相见已不相认,虽然他历尽艰辛,心怀希望的找到了亲人,但亲人依然无法承担养育他的责任,他一次次被抛弃,被命运抛弃。
他的遭遇让我心痛,怜惜。是时代将这个孩子折腾的遍体鳞伤,像恶魔一样吸蚀着他身上的营养,使他心力交瘁,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就这样自我消逝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或许多年后他会走出这段阴影,但他走不出这个时代!一个将爱包裹,人性伪装的时代!
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文中的苏家和孙广林家,都充斥着有趣的权力角逐和长幼对立。苏家仿佛是孙广林家在城镇的投影,作者用性消融了城乡二元对立,打破了身在城镇的优越自尊感。除此之外,孙广林和苏宇的感情始于对性的厌恶,因性而延续,对自身的无知导致人情的淡漠。小说中除孙广林以外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人格的分身,尽管表面上我与父亲、苏杭势不两立,然而孙广林内心对父亲隐隐的羡慕,起初对亲近苏杭的渴望,都展现了孙广林对权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