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孩子经常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候会很沮丧、很担心、害怕、生气、烦闷,如果我们大人能够理解体会到他们的情绪的话,并把这种情绪说出来的话,他们知道自己被大人理解了,承认了,尊重了,他们也会变得开心起来。
大人的感受往往与小孩很不同,比如说,生病了打针,我们大人经历多了,没觉得打针有什么可怕的,也没觉得打针有什么疼痛。会觉得打针,有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小题大作的。
但孩子的感受,跟我们却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不知道针扎在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会很担心害怕。他不知道会不会很疼,就会觉得害怕。
如果你说,打针不会疼的,你别害怕。他就会觉得你骗他,他就会更害怕,他们哭喊着反抗。
换一种说法,宝贝,妈妈看到你有点不开心,你有点害怕打针会很疼是吗?他知道你理解尊重他的感受,就不会那么反抗,就会安静下来。
有一句话,很重要,孩子感觉好了,自然会变得通情达理。
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当孩子被充分肯定了,他就会变得乐观积极起来。
有四种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应对孩子们的消极情绪:
一是全神贯注的聆听
二是用“噢”、“嗯”、“我知道了”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
三是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四是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其实有点简单,就是认真的聆听孩子的感受,顺着他们话(别跟他们的话对抗,跟他们对抗其实就是不尊重他们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来,大家来说一下,下面这几个例子,他们的对话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如果用我们上面教过的方法来回应,那么应该怎么说?
1. 妈妈,我累了。
你刚刚睡过觉了,不可能累了。
但我累了。
你不是累,你只是还有点儿没睡醒。起来穿上衣服吧。
不要,我累了。
2. 妈妈,我好热。
天冷,别把毛衣脱下来。
我要脱,我热!
我跟你说了,别把毛衣脱下来!
我要脱,我热!
3. 这个节目真没劲。
别瞎说,这个节目挺有意思。
这个节目蠢透了。
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节目好恶心。
不许这样讲话。
上面的例子,都是没顺着孩子的意思来讲话,孩子也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否定,自己没被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反抗,这样就会把所有的谈话变成争吵。大家可以这么假设,假如我是一个孩子,我感到累了,热了,烦了,我会怎么样?假如我想要父母了解我的感受,我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