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打车软件降临,世界变了。我几乎每天都有机会见到陌生人,也就是这些非职业司机。
他们往往会带着一种生涩感,这种生涩包括车开到对面就是找不着你在哪、看导航也找不到路、希望你给一个好评却从来没有按照评价里说的做过……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司机,来自那个把公交车当过山车开的城市。他全程单手开车打电话给朋友,用方言花样比对着不同公司的待遇,咒骂着那些刷单的司机,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骂人也可以骂的这么丰富多彩。挂了电话,他又开始骂北京的司机不会开车,我们一路向北,感觉心好累。
不同的司机会有不一样气质的车,我坐过上面放着金轮挂着法像悬着红绳的车,或许是朝阳区仁波切闲暇之余来体察民情;也坐过全真皮座椅,黑红色调,让我看到那大众司机心底下一颗法拉利的心;更多的还是凉席布套卡通小枕头,每一次坐在副驾驶都在担心他们的夫人会不会分分钟来撕。
更有意思的还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曾经叫到过一辆精心内装过的新奥迪,各种音响座椅车载电视锃亮锃亮的。堵在路上,大哥跟我聊了起来。
“车挺新吧!今年刚换的新车。”
“那您还舍得出来干这个?看您也不像缺钱的主啊?”
“嗨,你这不是第一单么!我家就住这附近,没事出来溜达溜达。咱这也是缘分。”
“但您这一溜达就跟我从市中心溜达到了北五环开外啊!”
“我这也是为了躲酒局,一到晚上就有应酬,兄弟们叫我出去喝酒,我也不好意思明着不去。儿子出差之前给我弄了这么个软件,我正好出来拉活,干脆就跟他们说自己没时间。”
最后,大哥不知道如何结束行程,说“算了,你也别给钱了,我就是出来玩一圈。”
嗯,深藏功与名。
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堵车就像一个催化剂,让诸多的起因经过结果加速沸腾,最终激发了对彼此倾诉与聆听的欲望。
第二个故事是朋友的经历,一个老大爷,看上去大概六十多岁,开着一辆不新的长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的出来开车,大爷说是为了给孙女赚奶粉钱,因为儿子儿媳都没有工作。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女司机。大姐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的样子,车里打扫得特别干净,还是因为堵车闲聊起来。她说自己的大儿子刚给她生了孙子,二儿子也在北京上大学,老公做生意,自己以前是做证券的,后来专职家庭主妇。
我们问大姐,既然家境优渥,生活充实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司机。大姐的回答竟然是“我就喜欢开车。”她每天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偶尔也会开车到郊区,可以记住北京所有大街小巷的路名。
第四个故事是从朋友圈看到的。深夜打车遇到一个司机,“谁大夜里的没事出来干这个啊!”师傅曾经做生意赔了几百万,想着去澳门赌上一把,却又套进去几十万,只好奋斗还钱,每天都要干到自己困得实在不行了再收工。“姑娘,走高速得另算钱啊!”
最最神奇的还是顺风车的出现。一个妹子打到了一辆奔驰,路上疾驰而过司机一言不发,车里只回荡着莫名的法语歌曲和妹子紧张激动的心跳。下车之后,妹子收到了顺风车主“真人比照片好看”的评价,少女的心弦被撩动了。
一鼓作气用手机号搜到微信加了过去。言谈之间竟然发现是朋友的同事,每天在楼道里相遇数次,却再也不是那个昏黄灯光下的英俊侧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还是要坐在副驾驶才可以看的清楚,以免误伤。
顺风车结单之后,总会看到车主与乘客之间的相互评价,这其中也是有不少神奇的化学反应。无论是帅是美,似乎都找到了这个都市全新的社交模式。朋友们说应该在高峰时刻,打车去金融街,下班回新城国际,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开着好车出门体验生活的高富帅。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还是那些为了贴补家用,或者赚私房钱,偷偷从单位跑出来拉活的中年大叔。
在或长或短的旅途中,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被地图上的几个数据与算法连接在一起,彼此试探、交流,甚至在前车踩急刹后车按喇叭的时候,产生了同仇敌忾的心。
狭小的车厢,见证了大城市的百态。我们因陌生而相遇,也终究再次回归陌生,融入到人群与车流之中,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