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同时拥有主业和副业的时候,不少人有这么个疑惑,那就是主业和副业之间,有一道无形的界限,稍微处理不好,会出现副业影响主业,对本职工作催生一些负面因素,继而波及到副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担忧频繁出现在我的后台,恰恰证明了一点,许多朋友也面临着这个困境,他们怕自己在某些副业领域中的表现,最终让主业受到打击,然后这种担忧就变成阻力。
关于如何去处理这个界限的问题,我说说自己的方式。
在进入职场的时候,我把本职工作和业余生活分得很清,一直告诫自己,同事是同事,不要轻易就当成知心朋友,在职场名利场,很少会有同事真成为知己。
之所以有这个自我告诫,是源于读研期间吃过亏,高校这个小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成绩之争,奖学金之争,求职之争,就是未来职场生活的提前预演。同学就是同学,不会因为住同一个寝室或者跟随同一个导师,而变得无私与共享。
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去扮演“无私”的角色,这个要求是过分,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同学”本身的职责。我虽然有时候自认为是受伤者,但受伤的很多根源不是来自对方的“先下手为强”,而是我过度信赖对方而导致的疏忽。
当我进入职场后,稍微用心做点功课,就很清楚自己所在这个领域是相当复杂的,为了保护自己,我先下手,为自己划一个圈,限定了职场的界限范围。
想远离八卦的最好模式就是不参与八卦讨论,想避免算计纷争的最好模式就是先放弃对一些小便宜的占有,想避免被人拉入圈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中立和客观,就事论事。
我为了保护副业的顺利发展,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我从不会在同事聚会中透露细节,我不需要在他们面前证明自己混得好;比如我在日常工作中尽量使用QQ而不是微信,如果他们吐槽我跟不上时代,也不介意,即便真的因为工作需要而加了微信好友,我会坦然地屏蔽朋友圈;比如有些同事知道蛛丝马迹,前来求证的时候,我尽量将这些事情淡化描述成“随便玩玩打发时间”的行为,然后快速转移话题。
职场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从入职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以套近乎混圈子的方式,试图去模糊这种界限,并不会让人如意,反而让自己更快速地成为别人圈子的跟随者,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权和独立性。
就工作论工作,其实是非常好的保护伞。这样一来,人们之间的相处关系,可以以工作任务,职务差别来定性,只要完成规定动作后,自己与同事之间就是独立的个体,私人生活的空间也不会轻易被侵扰。
但如果自己主动打破了这种界限,想快速融入圈子,是需要拿出一些私事,作为一种示好,这么一来,单纯的工作定性上渗透进很多人情世故,越弄越复杂,事态就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我在职场上见到太多的内斗和纷争,都是人情上的恩怨所导致,这段日子你和他好,过段日子因为某些小事情不能如愿,于是翻脸,朋友就变成了仇人。职场上越是“你侬我侬”的关系,越有可能在未来演变成“你死我活”。
02
当然,刚才说的主业和副业的事情,只是划清界限的一种。在其他方面,我也是在跌过跟头后,才懂得界限的重要性。
我就举两个例子。
先说朋友关系,再怎么亲密,也必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初,我和非常好的朋友在友情上走到尽头,这过程中有两个人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因素,但与此同时,也因为我们太想干预对方的生活了。
当看到她犯错时,我太想强行让她改变,可问题是,她如果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我的所有纠错行为,在她眼中就是侵犯了她的领土,继而是冒犯。反之,她对我的生活如果也这么处理,我也会认为是一种不经允许的侵犯。次数多了,隔阂就会出现,怨气也会越来越多。
等我弄明白这个道理后,友情已经不复存在了,很遗憾。之后,我对待新建立起的友情关系,就会特别在意分寸和度,我守着朋友应有的界限,把这个界限内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就够了,再过亲密的干预,其实对对方而言,都不舒服。
再说第二个例子,那就更有教育意义了。
在职场上,我们总归要遇到请人帮忙的时候,如果没有处理好“界限”,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以前我思考问题比较简单,认为“帮忙”代表着一种情谊,所以更多的是把“帮助者”定义为“朋友”。这个态度让我从一开始就模糊了“雇主和雇员”的关系,明明请对方做事,我支付报酬,一来一去很清晰,可我又人为地夹杂着“帮忙者是朋友”的认知,于是会额外付出更多情感和物质的东西。
一个本来很清晰的合作关系,就被自己的“情感用事”搞得乱七八糟,很容易导致合作最后变了味,效果也不会特别好。合作双方也会因为角色定义的模糊,合作关系界定不清,最后不欢而散。
03
职场上的打拼,有一种感触特别强烈,那就是在越复杂的环境中,在往更高阶层攀爬的道路上,越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界限”的把控,说的话,做的事,表的态,都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去处理。
看起来很头疼,做起来很艰难,但这应该是长大成熟的必然结果吧。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武志红老师在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写的长文,题为《纵火的保姆,与消失的边界》,他对于这个案件思考的角度,就是在探讨界限的问题。雇主和保姆之间,到底该如何界定关系和感情,界定责任和义务。
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提出,“不容易守住界限,就等于告诉别人,你可以与我共享这个领地,而在这种并不合理的共生关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剥削。这种剥削还会理所当然,理由很简单,我把你当亲人,对你尽心尽力,所以我从你这里拿些什么也是应该的。如果你不对我好了,那就是背叛。”
比照这篇文章,再回看自己的职场和生活,深有感触。
人生,绕不开心理学这一关,投资理财如此,就业创业如此,生活家庭亦如此。这就是我在好几年前开始读大量心理学方面书的原因,也是我在过往的帖子中反复写“道”相关内容的理由。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核心,不在于具体的步骤以及执行的细节,而是在思维层面是否做好了布局。
我非常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去接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果说西方心理学经典书读起来有点艰涩,那么可以从武志红等国内心理学老师的专栏以及丛书入门(推荐了解《为何爱会伤人》以及《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他们所举的案例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也是最好上手的自我解救之法。
此外,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处理界限”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参与武志红老师的直播来进一步了解,作为国内影响力很大的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学知识普及专家,老师的内容值得听一听。
直播时间20日(周四)晚上8点,地址是得到APP直播间,主题为“界限意识和共生关系”,大家可以扫图中二维码下载APP预约直播。
已经下载得到APP的朋友可直接在首页预约观看。
阅读48435
774投诉
精选留言
223
JennyHappy
对三公子的话,非常认同。两年职场,牢守着同事和朋友的界限,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同事和朋友的尺度,不贪小便宜,不斤斤计较,也不参与八卦,更很少进行私生活的分享。对工作尽心尽力,但也公事公办,涉及私人,就先明确清楚这是私人情谊。表面上看,和其他人相比,有时候会显得和同事们疏远,关系不亲密。但是最近离职后才发现,他们反而从心底记住我和在乎我。会私下发微信道别,说以后一定还要保持联系。说以后再有问题还要多多交流,说去其他公司一定要通知一声等等等等……我想这两年的客观,公正,认真,靠谱,是我给所有同事留下的共识性印象,而这个印象会真正让我受益一生。来自心底的尊重和佩服,才是真正的感情。在职场中,或在社会中,本质上的交流都是“利益”相互利用或共享,只有认可了彼此的利益和价值,远比表面上的关系好有用,且有情。
7月20日
74
作者回复
我觉得你总结的,比我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