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跑生活社区(QQ群:34461833)第一届读书大赛作品:作者@木小默
你可曾想到过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刻吗?又或者,你可曾想到过当身边某个亲爱的人即将离世时,你的心理感受?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能以怎样一种方式向这个世界来告别?
当我向你提问这些问题时,你一定觉得我是个疯子,又可能是患上了些什么不治之症,否则好好的,干嘛来谈论死?!但我并没有什么病,或许是有一点发疯,但还不至于到被人议论的地步。的确,中国人最是忌讳死的,
“死亡”两字可不能轻易说出口。可是,即使不谈论它,它会不存在吗?它可以被拒绝吗?
曾经,当我一度没心没肺的尽情享受着生命的馈赠时,我从不去想它,但偏偏有些事是你无法抗拒和回避的。命运也常爱捉弄人的不是么?很巧合的机会,我读到了几本关于死的书,身边又刚刚好发生了某些与死有关的事,我想,每个人都会对这一话题好奇的吧,因此,原谅我带来了这样一个话题。也许用这个话题来参与活动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但是这的确是我在第一时间就想与大家分享的书,这本书就是——毕淑敏的《预约死亡》。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撼动和恐惧的书,无论我读过了几遍。
但是,必须指明的是,它,并不是一本恐怖小说。虽然它采用了小说的书写模式,但其实它更像是一部报告文学。因为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作者体验再现感使它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其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体验,向读者展示了一群普通人的死。也许我们最后都可能这样死,但是这并不是作品想要表达的全部。透过作品内容的强烈指涉作用,使我们不自觉的忽略了作家亲历和体验的写作形式,从而把目光移向我们自身。在作者用朴实语言进行深刻探求的背后,是其希望我们用爱来守望幸福的悲悯情怀和人文精神。
作品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拷问自身的事例。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读到法兰克福小伙子的事例的时候几乎看不下去,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简直自私到了让人愤恨的地步,比起那个拿着冰淇淋谄媚的人,他带给我的则是一种更为无法理解的可笑的虚假,但是当我在现实中真的看到了病人所受的折磨和令人无奈的等待死亡的家庭困境时,我竟开始渐渐地理解了他。也许我的本性中也有这种惧怕天命的虚伪吧,也许我的本性中也是这样不孝的吧,所有我必须把它尽快的揪出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了,千万不要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有些时候,等待也是一种必须执行的善举,孝心最是无价,大爱才无疆。
作品中让我撼动的事例也有很多很多,例如护士小白的经历,例如齐大夫的选择,但是最为撼动我的仍是作者在死亡病床上体验的那一个场景。我无法拥有作者的那种勇气,在生活中即使遇到这种事情我可能也会是很快躲开的那个。但是,我不得不说,那一个场景,描绘的细腻又温情,虽然有一些恐怖,虽然有一些紧张,可是,那是一种最为真实不过的画面。当我每次读到那里,我几乎都把作者当成自己,一次又一次,回复那种恐惧,然后又释怀,甚至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没有睡的那么熟,我会看到什么?!但是,我想作者之所以写她是睡熟了而不是看见了,也许是用了曲笔吧,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况且,只有这“看不到”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揭示下面要告诉我们的死亡的真正意义。
大概,现在又或者曾经,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无奈却又无畏的抗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它,但不论每个人选择了什么结果,妥协或者继续坚持,只要你还被生活所感动,就应该为你献上赞美。我们无法断定我们的一生究竟能寻求到什么,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保存自己心中那一分悲悯,那一份对生命的赤诚。
其实,死,并不是终结,而是下一场旅行的开始。就像作者说的“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所以“珍惜这明亮的机会,直到最后一分钟”。
我们还有好久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