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精彩推演,看完醍醐灌顶、惊为天人!

1

《论持久战》到底经典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历史人物对此文的反应,来感受它的魅力。

其一,这是毛主席本人废寝忘食、倾尽全力之作品。

1938年5月,毛主席将自己关在了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连续9天足不出户,废寝忘食的撰写《论持久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记录:

“毛泽东坐在窑洞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很少一点东西......

5天以后,密密麻麻的写着毛泽东那不受拘束的草体字的稿纸已积满书桌。不过毛泽东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

到了第7天,毛泽东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里的炭火烧了一个洞,而他正在沉思......

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并有些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

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80个印刷页的论文。”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如此呕心沥血才完成的作品,试问它的魅力及内容充实度有多大?

其二,《论持久战》在国民党高层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国民党白崇禧在读完《论持久战》后,非常赞同毛主席书中的观点,非常敬佩毛主席的深入分析,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作,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为此,白崇禧特意把《论持久战》中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除此之外,白崇禧还积极将《论持久战》推荐给了蒋介石,并将自己总结的两句话也说了。

无论是《论持久战》中的思想观点还是白崇禧总结的两句话,蒋介石都深表赞同。之后,蒋介石还将《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同时,这部《论持久战》同蒋介石的讲话一起发到各高级将领手中,包括没有来参加会议的人,人手一册。

其三,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看了《论持久战》之后,惊叹“日本必败”。

1943年,日本裕仁天H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化名“若彬参谋”来到了中国,广泛考察内蒙到湖北的中国战场,寻求“战胜中国”的方法。

在收集各类情报时,他得到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并不难找,毛主席在1938年写成时根本不怕日本人看到,直接将它刊载在报纸上,已经让很多人阅读过。

请记住此时的时间——1943年,离毛主席公开发表已有5年时间,在三笠宫崇仁亲王仔细阅读之后,彻彻底底的惊了!他知道在1938年毛主席写成此篇之时,日本的战败便是注定!就算公开发表了,让日本人看到共产党的战略布局了,也是回天乏术。

于是,三笠宫崇仁亲王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面对众多高级军官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痛斥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并指出日军必败:“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对阵的。”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三笠宫崇仁亲王回国后居然做出了“刺杀东条英机”的极端行为——“津野田事件”,虽未能成功,但此举震惊了日本高层,使日本高层长时间不敢对外宣布,直到1994年“津野田事件”才档案解密。

以上三点,分别描述了共产党高层、国民党高层和日本高层对《论持久战》的反应,足见其影响力。当然,《论持久战》的经典程度还远非以上三点就能概括全面......

此篇之所以被奉为“神文”,被后世反复传颂,还因为它在抗日战争极其关键的时刻,以精彩绝伦的方式回答了所有中国人都关心的两个问题。

2

哪两个问题呢?

中国会不会亡国?中国会不会速胜?

原文在一开头便直达主题:

“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

“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

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在热议这两个话题呢?从时间上看,《论持久战》写成于1938年5月,离“卢沟桥事变”爆发相距10个月,让我们看看这段时间的历史进程——

1937年7月下旬,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1937年11月5日,上海失陷;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随后便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遇难。

到了1938年,日本进攻的势头还在继续:

1-5月“徐州会战”的结果,依然是徐州沦陷;

5月10日,厦门沦陷;

......

这样,时间就到了毛主席写成《论持久战》的5月份。这10个月里,面对日本强势的势头,中国多个重大城市相继失陷,形式岌岌可危!请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时候你的心慌不慌?

这时候很多声音就出来了:一方面,很多悲观主义者站出来“唱衰”中国,认为将要亡国——这就是“亡国论”;另一方面,一些激进主义者梦想着“毕其功于一役”,铆足了劲一鼓作气战胜日本——这就是“速胜论”。

那么,战争的走势到底会怎样呢?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认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不对的: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既不会“亡国”又不会“速胜”,那么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呢?毛主席坚定的认为中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3

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引申三点注释:

其一,毛主席之所以能对大局进行准确的预判,是因为他有长远的眼光,而不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蒙蔽。

就像之前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解析一样,在当时严酷的条件下,包括林彪在内的多个军事将领都产生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而毛主席从长远出发,乐观的认为“革命的高潮必将到来”。

同样,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些人之所以会做出没有根据的臆测,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战争短期内的走势,用毛主席在原文中的话讲,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

要想看清全局,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

其二,毛主席历来都是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而是选择实事求是的道路。

过去我们以“开车”为例,形象的比喻过:

“右倾”就像只踩刹车、不踩油门,让车子静止不动或者龟速前进,根本到达不了目的地;

“左倾”就像只踩油门、不踩刹车,一路狂飙不减速,但这种激进的做法很容易出现重大事故,同样到达不了目的地;

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实际路况调整车速,有时快有时慢。

在过去的文章中,毛主席就多次反对过“左倾”和“右倾”,在此篇中这种思维再次体现了出来--“亡国论”过于悲观,更偏向于“右倾”;而“速胜论”过于激进,更偏向于“左倾”。

二者都是不可取的,毛主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指挥抗战。

其三,毛主席之所以能准确预测战争走势,是因为他结合《矛盾论》中的智慧,进行了“战略推演”。

上一篇解析中,我们引用了《孙子兵法》里关于“庙算”的一段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毛主席进行“庙算”的地方便是延安的土窑洞。很多人都好奇了:他进行“战略推演”的依据是什么呢?

让我们回顾《矛盾论》中对于“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那么,抗日战争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显然,就是“中日民族矛盾”!

从军事角度上看,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便是“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它决定了战争的走势和结局!

当然,这个主要矛盾是在变化的,因此战争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4

哪三个阶段呢?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主席指出日本是“小而强”、中国是“大而弱”?

我们在解析中,用“短跑健将和长跑健将比赛马拉松”为例,脑补了整个场面。

第一阶段:由于短跑健将的“爆发力”极强,在比赛刚刚开始时,他会以很快的速度起跑;相反,这时长跑健将的跑步速度却看似缓慢。这一阶段,两名运动员的距离越拉越大。

第二阶段:由于马拉松的路程非常长,这就给长跑健将预留了足够的调整时间,这时他“耐力强”的优势就逐渐凸显出来了;反观短跑健将,他会逐渐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于是,两名运动员的距离不断缩小,并在一段时间里来回相互反超,不断争夺领先位置;

第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跑健将“耐力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短跑健将明显体力不支、后劲不足,气喘吁吁,实在跑不动了。在这一阶段,长跑健将会不断拉开差距,最终获胜!

短跑健将就相当于“小而强”的日本,长跑健将就相当于“大而弱”的中国,如此进行“战略推演”,那么这三个阶段就刚好对应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描述: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其一,之前提到的历史,抗日战争初期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徐州、厦门等相继失陷,就如同短跑健将迅速领先的样子。这属于第一阶段,日本势头正猛,但是不要紧,这只是一开始,局势在未来会扭转。

其二,正如长跑健将从落后到相持,从相持再到反超,整个过程需要足够长的一段时间一样,抗日战争也会是一场持久战。

整个过程,确实如同文中所写:

“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说到这里,你是否感觉到非常兴奋?原来《论持久战》的主脉络竟然是如此的啊!不得不为毛主席长远的眼光拍手叫好!

整个“战略推演”的逻辑是什么?我们用《矛盾论》来解释。

5

显然,“中日民族矛盾”在《矛盾论》中属于典型的“对抗性矛盾”,只能通过“斗争到底”的方式解决,根本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因此,对于那些一厢情愿存在“妥协”幻想的人,毛主席直接给予了抨击: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

“世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我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从军事角度上看,影响战争走势和结局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下来毛主席就用很大的篇幅来分析中日双方的具体情况。

对于日本的情况,毛主席得出的结论是: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同样,对于中国的情况,毛主席得出的结论是: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为了让大家更加通俗理解,我们再次用“马拉松”的例子来做比喻,其中:日本就好比“短跑健将”,优势是“爆发力强”,劣势是“耐力弱”,即“小而强”;中国就好比“长跑健将”,优势是“耐力强”,劣势是“爆发力弱”,即“大而弱”--

“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

毛主席撰写此文时,中国形势非常危急。就像比赛刚开始时,短跑健将正在展示“爆发力强”的优势,以飞快的速度甩开长跑健将。

此时,对长跑健将的内心来说,是艰难的考验、痛苦的煎熬,于是“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内在声音就出来了。

所谓的“亡国论”,就是认为一下子落后了这么多,这场比赛恐怕要输定了,干脆放弃吧!

所谓的“速胜论”,就是长跑健将内心焦急,心想着加快步伐,马上超越短跑健将!

但毛主席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对比,反复权衡了双方在“爆发力”和“耐力”方面的优劣势,认为长跑健将不会输而会赢,但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超越短跑健将。

由于马拉松比赛的路程很长,所以想要超越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比赛的后程才会出现:

“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于是,毛主席在原文中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些特点来说明我们所要说的一切问题”,接下来详细论述整场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6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如果用“马拉松”做比喻,这一阶段是短跑健将展示“爆发力强”优势的阶段,他的阶段性战略便是“进攻”;相比而言,长跑健将的爆发力弱,速度就会缓慢,他的阶段性战略便是“防御”。

在这一阶段,中国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迷茫的过程,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南京大屠杀”),必然会在日本强劲的冲击下处于劣势:

“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面。”

怎么办呢?你是不是感到内心慌乱了?那么,在逆境甚至绝境之下,中国该何去何从呢?

不要紧!幸好这是马拉松比赛,未来的路还很长,短跑健将只是在前半段领先而已。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人口众多,我们还有大量的缓冲空间。

况且,早在1927年时毛主席就为共产党做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长远规划,共产党真正的优势地区在于广大的农村,这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无论日本的势头再猛烈,攻占的也只能是一些大城市,这对于中国国土来讲只能是一部分。如果深入到了中国国土,到了山地、农村地区,那就要尝尝共产党军队的厉害了!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

“但是敌占大半中,除东三省等地外,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之小半,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

“总起来看,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变为落后和黑暗的地区。”

“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

请大家看这张地图,它显示的就是当时的局势--黄色部分就是日本所侵占的区域,就相当于马拉松的前半段路程,地区也与毛主席在原文中的表述一致。

从地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来,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还有大量的空间供我们进行缓冲和回旋,这里就相当于马拉松的中间段路程,而且以山地、乡村居多,正是“我之优势、敌之劣势”之所在,为我们的后期翻盘提供了大量的发挥空间。

在“敌之优势、我之劣势”的阶段,毛主席给出的方针是什么呢?既不能有“亡国论”的“右倾”思想,不能投降、妥协甚至当汉奸;又不能有“速胜论”的“左倾”思想,想法不能过于激进冒失,不能硬拼:

“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这样的方针背后,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先求不败而后求胜”原则,也是毛主席反复强调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管是“只踩刹车、不踩油门”的做法,还是“只踩油门、不踩刹车”的做法都必须杜绝,一定要按照实际路况调整车速。

经历了第一阶段之后,局势就会逐渐演化,进入下一个阶段。

7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短跑健将逐渐会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爆发力强”的优势慢慢衰退。在“强弩之末”之时,便难以延续猛烈进攻的势头,于是阶段性战略便转化为“保守”。

另一方面,长跑健将“耐力强”的优势便开始显现,于是阶段性战略便转化为“准备反攻”:

“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曰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

“这个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上升,日本则逐渐下降。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

于是,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小,直至到了某一处时,长跑健将会追上短跑健将。随后相当长的一段路程中,双方为抢夺主动权,便产生拉锯,来回较劲争夺,领先位置交替领先。

不知大家是否能想象到那个画面?尤其在敌我双方争夺激烈的“游击区”,某一据点很容易出现反复争夺、反复易手的情况,呈现“犬牙交错”的布局:

“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

从《论持久战》写成之后的历史上看,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属于第二阶段。

下面的地图是1940年10月份“百团大战”时的局势,我们可以看到华北地区确实出现了“犬牙交错”的情况,敌我双方就犹如下围棋一样进行“包围”和“反包围”。

大家是否能感受到当时“你争我夺”的激烈感?一会儿你超越我,一会儿我超越你,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常纠缠、拉扯的时期,原文对这一时期进行了预判:

“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

“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

这段时期对中国来说很痛苦,但我们一定要咬牙挺住,因为日本更痛苦!“耐力强”本来就是长跑健将的优势,时间拖得越长,短跑健将就越吃不住劲!

中国此时的策略就是一个字:耗!

耗的时间越长越好!就在长期反复的拉扯中,彻底将日本耗虚脱!

这下子,你该明白为什么毛主席敢把此文章公开发表,不怕让日本人看到了吧?因为日本人非常清晰自己的短板,就算知道中国摆明了跟他“拼消耗”,也想不出什么妙招能摆脱此境地!

可以想象,当1943年日本三笠宫崇仁亲王看到此文时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他仿佛看见毛主席轻蔑的跟他说:“我已经跟日本人亮明牌了,又能如何?”

如此长时间的耗下去,孰胜孰败一目了然!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为期8年的抗日战争,仅仅第二阶段就长达近5年,英雄的中国人民硬生生的耗尽了日本人的力气:

“此阶段中......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

“广大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抗日运动将疲惫这一大批日本军,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思乡厌战直至反战的心理,从精神上瓦解这个军队。”

第二阶段中,中日两国的力量开始扭转,但中国还未取得绝对的优势,因此还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只能取得局部的胜利。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盯死这个“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向这个“局部”开火,不断取得小胜。如此进行“各个击破”,便可以累积我们的成果换取更大的胜利。

这便是“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集合了许多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胜利以后,就逐渐地增强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

“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在长期的消耗中,中日力量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于是局势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8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短跑健将“爆发力强”的优势已经消失殆尽,时间越拖就越会后劲不足,于是阶段性战略便转化为“退却”。

同时,长跑健将会把“耐力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依然保持一定的速度,于是阶段性战略便转化为“反攻”。

于是,短跑健将已经气喘吁吁、腿上灌铅了,终于在某一处轰然倒下,躺在地上不断的大口喘气,眼睁睁的看着长跑健将越跑越远,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长跑健将会把“耐力强”的优势保持到底,持续领先直至到达终点,获得胜利!

到了这时候,中国的“持久战”优势便发挥得淋漓尽致,胜利的主动权已牢牢把握在我方手上:

“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

这时候,便是中国人进行全线战略大反攻的时候:

“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以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和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

我们来看1945年9月份的地图,这时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末期,日本的败局已定——华北地区的日本侵占地即将消失殆尽,苏联出兵东三省消灭了残余关东军。

顺道说一下,此时日本国内也是一片狼藉--8月份,日本的广岛、长崎接连遭受了美国两枚原子弹的轰炸,死伤无数!

日本法西斯的末日到了!

看到这里,你是否万分激动?是否看到了胜利的光明?

以上三个阶段,都是毛主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客观角度进行了“战略推演”之后得出的结果。

毛主席撰写《论持久战》时只是1938年的5月,日后的战争进程表明,他的预测完全准确。

此时,我们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毛主席那铿锵有力的讲话: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

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

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是因为他预见了战争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就犹如预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规律一样,只有遵循规律才会有结果。

当然,仅仅发现规律还不够,我们要从宏观上看清战争的走势,还需要从微观入手,做好“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具体执行工作,才能保证收成。

从宏观上预见走势,从微观上重视执行,这就是毛主席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01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0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3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68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5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1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8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8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24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0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01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00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名:论持久战 时间:一九三八年五月 背景:这是毛主席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 ...
    一介草民一颗凡心阅读 948评论 0 0
  •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
    张林春阅读 894评论 0 1
  • 2021年11月21日 借此闲于之际,略略所述。 (一)对抗日战争十个月的分析(妥协还是战争,速战还是持久) ...
    茂之阅读 849评论 0 2
  • 这几天开始看毛选。最近看完了论持久战。这是毛泽东在1938年五月完成的一篇演讲稿。在7月1日正式发表。 当时,全面...
    干中学阅读 305评论 0 1
  • 昨天开始拜读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非常著名的文章《论持久战》,看得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五体投地!!毛教员不愧...
    李杜桥阅读 77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