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出版新营销时,我们谈些什么
BIG CHAO & CRUZ LUAN
作为一个在出版发行圈摸爬滚打10年的中生代营销,我经历了出版营销市场化的一路艰辛,从慢慢摸索到有成熟模式,到今天出版营销又站在了岔路口,需要作出新的选择,如果选对了未来光明一路,如果错了,对于国企模式的出版社来说是致命的。
说起出版营销,传统发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有的传统出版社销售产品无一例外要靠发行,销售任务也是全部依仗发行部门。在今天之前,我们的发行是传统的,老一套的模式,我们的营销战略也是多年未变,发行的战略任务就是多发货,多回款,而针对战术就是人情经济,一定要跟渠道客户搞好关系,多帮我们卖书,多帮我们回款。
传统营销的四大战术其实是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在产品上,发行基本不或很少参与选题策划和制定,不知道产品是什么,直到最后一秒入库了可能才知道我要销售的产品情况。在价格上,更是不由发行决定,那都是编辑早就安排好的,贵贱不由发行。发行能自主安排的是渠道和促销。在渠道上,近年来,由于几大电商网站的冲击,实体店销售举步维艰,风险不断增加,导致发行在销售上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在促销上,传统发行除了搞一搞季节性主动促销(买赠活动等),还有各省举办的书市图书节等被动促销。总之,发行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少,僵化的感觉越来越多,还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回款压力,渐渐开始不知所措。
为什么出版营销这么难?发行这么难?市场这么难?简单说来,是传统出版营销的时间点到了,我们站在一个重新选择营销战略的十字路口上,是时候对老式发行说再见,是时候向新营销伸出双臂,拥抱新营销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迎接新营销,传统营销思维已死,不变化就必然被市场淘汰。而新营销这个概念其实是当下很多商业大咖提出来的,他们早就意识到传统营销的死期将至。新营销不是一种套路,是一种在互联网思想发酵下的思维模式,我更喜欢它多方面的创造性,颠覆了传统营销思路。
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而出版的新营销就是要让我们的产品联结到每一个终端用户,这需要我们摒弃过去批销零售式的思维,要接受全新的互联网思维。
新营销的战略,就是要联结终端用户,让用户不断产生黏性,用户在以互联网方式传播,达到几何效应,在不断传播之中,造就出版社对用户的品牌效应,最终使用户为出版社品牌和其生产的产品付费,变现。
如何联结用户?如何让用户产生粘性?这就是新营销的战术问题。针对我所面对的学术书,战术也要有针对性。
1.内容有料化
出版行业在我看来就是内容产业,说出大天去,内容是王道!内容够不够有料,产品够不够极致,这都是出版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所在。而要推广宣传产品,首要的问题也是去挖掘产品内容,卖点,卖点,还是卖点,爆点,爆点,还是爆点,出版就是内容为大,内容就是产品品质。
比如一部16卷装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听着名字就觉得高大上,高深的让人敬而远之,本书讲真是太专了,缺乏通俗化卖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挖掘这套书内容的爆点在哪里,首先是爱思唯尔这个大招牌,全球最牛的科学文献出版社,没有之一,牌子大内容错不了,涉及知识全球领先;第二,本套书涵盖了全部基础科学学科,内容全面性全球第一;第三,在专业领域内的唯一性,决定了用户没有第二选择;第四,国家出版规划项目,代表国家级最高荣誉;最后,国内顶尖专业领域教授专家5年翻译,品质保证。爆点有了吗?这些都是,甚至还有。这么专业的图书都有爆点,其他产品不找出5条以上,你都对不起产品本身。
2.深度垂直化
人以类聚,特别是我们做专业的学术出版,专业性在这里,改变不了,什么人会来关注学术产品,我们应该摒弃老式产品思维,改为用户思维,有用户才能有产品,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闭门造车。垂直营销就是把专业度做到极致,把学科专业性做到最大限度的垂直,抓住这一领域里的终端用户,用户抓得准,黏性又高,让用户不愿离开我们的产品,就是不愿离开我们的思维模式。
比如专业历史类学术产品,稍微通俗点的是大历史,涵盖一个大时期,但是要继续细分,比如近代史,晚晴民国历史等,再细分,辛亥革命历史,不断的做深度探索,将一个领域的产品不断打磨,做到小而美,细而精,最终在小历史这个学术领域里开拓出大文章(比如《万历十五年》),使爱好历史的深层次用户产生不断的依赖感,持续跟随,黏性不断增强。
3.信息碎片化
在这个快消时代,用户能留给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用户在很少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包括产品内容、特色、爆点等等,用不长的文字表述出来,要吸引眼球,有新鲜的东西,而且每天都有新的碎片信息更新,不断坚持,品牌就一定会黏住用户,并不断产生新用户。当下的读者,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都爱表现自我,每天都需要寻找新的社交货币,进行新的自我表现,俗话说就是装B,而时间又不充裕,有很多用户可能读2分钟的东西就想出去装一下,一天不装浑身不爽,所以碎片化的信息使得用户尤其受用。
今年下半年,日历的回归成了一个现象级的大爆发,这无疑是碎片化信息时代来临的最好写照,日历就是过去每天都要看的信息栏,每天都提供一则信息,比如菜谱、笑话、小知识等等,就像当下的微博微信,每天都要去刷一下才行,而今年日历热也是这种碎片化信息的引申,有故事,有哲理,有艺术,有历史等等,每天都可以刷一个新的社交货币出来,有趣有料还省时间。
4.品牌人格化
内容有爆点,用户抓得准,推送的信息又适应用户阅读习惯,慢慢的品牌具备了一定的信任度,使用户相信我们,也就是相信我们的产品,这时候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做用户分享会,面对面的使用户更深的认识我们,了解我们的初衷,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品牌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了性格,有了感情,展示在用户面前,得到用户的深度信任。并最终促使用户看上我们的产品,愿意为产品付费。
对于学术图书来说,与用户的分享更为专业化,相对于每个学科都有其专业背景,但邀请的嘉宾,讨论的话题都应该尽量通俗化大众化,不要让用户感觉产品和品牌高高在上,要相近相亲,就像一个亲切的老朋友,使用户融入、理解、明了,才能让用户愿意走近我们,信任我们,最终达到变现。
这是一个完整的新营销闭环,而且是线上线下打通的闭环。这里的核心是谁?用户!一切都是以用户的体验为主线,用户感觉不爽,我们肯定更不爽。所以,我想说一个产品是否可行,首先要让我们自己感觉爽,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感觉,何求用户?!
在营销方式上,虽然是学术图书,但要贴近用户感受,让高高在上的学术产品特性,能为多数用户接受,这才是我们新营销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化繁为简的能力。说到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了解熟知我们自己的产品,必须把产品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
比如,这两年很多人研究的“罗辑思维”,这个团队就把化繁为简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不管是多么复杂、高高在上、不被理解的图书产品,罗胖讲出来的那一刻,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很好的理解,“逻辑思维”不生产书,只与出版社合作选品,很多产品如果让出版社做,效果很一般,但是罗胖做的事情,就是做单品,然后把这个单品的爆点用简单的富有趣味的话语讲出来,就很快触碰到了用户的痛点,并不断拉近与用户的感情,即使没有痛点,内容中也有无数槽点,并提供了无数社交新货币,供用户选择。所以,不管是为了新知识,还是新社交货币,更或是为了新一轮的装B,都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不可或缺,即使放在家里书架上不看,心里也觉得倍感安慰。
这其实就是当下新营销的思维模式,不要在固步自封,时代在变化,并且变得越来越快,传统电商都在无时不刻地改变,何况我们这种传统的以发行为主的出版社呢?我们要做的就是马上放下过去,不要再相信什么传统套路,该向旧营销思维说再见了,来吧,去拥抱新营销~
文BIG CHAO & CRUZ L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