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亲爱的你,爱读书吗?
爱读书的你,是否又有这样三个困惑呢?
信息时代,微信公众号如此灿若繁星,网络上的信息已让人眼花缭乱,都没有时间去以看书了,而纸质媒体和实体书店又有点日渐式微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人年均读4本书,在这种背景下,还需要读书吗?
如今,每年新书出版呈现海量状态,每年20-30万本中文书籍出版,要一天读550以上的书籍,才能赶得上新书的出版速度,这么多的书,眼睛都看花了,我该读其中的哪些?
看别人年终总结的文章,特别佩服那些一年几百本的,很想跟他们一样,可是又担心拼命在一年内读几百本就把自己读傻了,读书多会不会变成呆子呢?
这三个困惑是三个简单的问题:
- 这个年代还需要读书吗?
- 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
- 读书多了会不会变成呆子?
这里谈谈对这几个问题的拙见。
一、信息时代为啥还需要读书
信息时代,信息如爆炸式增长。确实,各种各样公众号的文章已足以把我们的零碎时间填满,似乎也抽不出时间来供给读书。
但,书不可不读也,有三个原因。
一是系统化。
书籍的内容相对于网上的零散文章而言,会比较系统。特别是致用类书籍,一般会就某个课题进行由浅到深或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内容的阐述,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编织成一个“网”,读者可以从中对某个课题有较为全方位的了解。
而知识只有成为“网”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就像一滴春雨汇入湖海之中才不会枯竭一样。
而现在出版一本书,由于市场的因素,出版社通常会综合考量和认真审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书籍的质量和水平。
如果从数据升华为个人才干的过程来看,
数据-信息-知识-技能-才干
书籍一般是处于第3类,知识。而网络上零散的文章有些可能是噪音杂音,不均等地分布在第1-3类。
二是多样化。
看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父母年轻的时候,物资匮乏,拿到一本书就如获至宝。
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找书费尽脑力体力,特别是在国内,书籍资源的丰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有书可借,朋友也有书可借,就算自己掏钱买,再赶上网络打折疯狂季时,一本也就一顿单人餐的价格,再不成就买电子版,几块钱,划算!
要知道,一本书可能是作者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经历与体验的浓缩和汇总,几块钱就买到了,少走多少弯路。拿着一本书,就可以穿越时空与书籍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经历对方人生的酸甜苦辣,读《奇特的一生》,你至少穿越100年,读《阅微草堂笔记》,你至少穿越200年,读《论语》,你至少穿越2000年,这都是投入产出比极高的事呀。
三是启心智。
多读书是短时间内开启心智的一个途径。
一个人从浑浑噩噩的状态突然心智开启,想要积极认真地对待人生,往往是有关键节点的,比如生命中遭遇了重大的事件,或者幸运地遇上一位名师,或者阅读了一本影响自身观念的书籍,前两者都略有偶然性的因素,可遇不可求,唯有第三种情况,读书这件事可以进行安排,可以由你自己做主。
读得书多,看到世界更广阔,各种思想交融触发个人开动思考模式。那些放之四海皆准,千年不易的论调,因为不断通过多本书籍的“念念叨叨”汇入你的思想,你开始不断反思与萃取,更新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修补系统的漏洞,使之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慢慢地,从心智开启的状态,进行心智解放的状态。这种观念的大更新,即会带来个人行动的巨大改变。
二、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书
既然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那么,而对海量的书籍,该淘出哪些来进行关注和阅读呢?
讲哪些,太精细,不好操作;讲哪一类,容易划定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去找,结合个人需求,更加灵活。
这里就从分类说起。
如果按照书籍的效用来讲,我认为可以参考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这本书里的分类方式。
主食阅读
美食阅读
甜食阅读
蔬果阅读
主食阅读,类似于南方人的米饭,北方人的面食,是每天必“吃”的,这些书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
美食阅读,主要是指那些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符合精神需求的书籍,心理,哲学,经典小说都是这一范围。
甜食阅读,类似于甜食那样,吃了很开心,但过后可能会引发驻牙,或者因为反式脂肪酸过多引发身体问题。这类指质量比较下乘,没有太多营养的书籍,或者那种看着玩的烂俗杂志。
蔬果阅读,好比蔬菜和水果的功用一样,纤维丰富有助消化知识,在书籍中相当于字典辞海等工具书。。
那么这四类阅读中,建议多吃主食和美食两种,少吃甜食。而蔬果阅读开始有被网络搜索所取代的趋势。
另外一种分类,是基于知识广度的,可以分出4种书籍,从低到高。
基础阅读
领域基础阅读
通用阅读
专业阅读
画出来就像一个知识金字塔。
基础阅读,是指常识类的阅读,每个人都必须懂,活在这个社会你不能不知道的内容,比如算数,买东西都得懂。哈哈,现在可能还有网络类的,有的人没网络可能活不下去,开个玩笑。
基础阅读往上的三层,是指某一个领域范围内的。
以化学领域为例。
领域基础阅读,包括化学科基本内容,比如“浓硫酸具腐蚀性”这样的知识。
通用阅读,就是化学领域的知识全貌结构的,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方面,知道这些内容,就是半个化学人了。
再往上的专业阅读,涉及到某个领域的细小领域,是行业的尖端或前沿,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优势所在。在化学上可以是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检测等等。
从知识金字塔来看,你在专业阅读方面涉及越多,越能巩固自身的优势。
当然,上面这些分类是基于你的读书目的是为了致用,为了践行,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果读书对你来说,只是逗自己笑一笑,乐一乐,可能这些分类就不太适合你。
三、如何做到读书不当呆子
读书应当是一项基本技能,关于方法,似乎也没啥好讲。
但实际上,不少人在读书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狭隘的做法。比如:
不重思考和逻辑。也许是中学语文课讲文采比较多,这种习惯容易延伸至课堂之外,看书喜欢读那些掷地有声,文采飞扬的句子,但职场中更重要的能力是思考和逻辑。
读得太慢。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书。这种习惯容易看书疲惫,并且看得太慢,或者看不下去,造成输入量过少。如果没有人提醒,自己也不知道,那这种习惯就会变成不喜欢看书的潜在原因。
知道的书太少。有的人一直会以为书就等同于小说,特别是语文课上,讲到的经典的书,都是文学造诣很高,也就是文学手法运用成熟的小说。久而久之,容易将小说以外的致用类书籍忽略了。
这3个问题,是否可以怎么解决掉呢,换句话说,有什么读书的方法可以推荐呢,让我们既读书,又不当呆子?
我可以介绍三种阅读体系。
第一,30分钟速读法。
30分钟速读法是针对一本书的。大概这么操作的:前5分钟先看书的序言和目录,知道书里是关于什么样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随后10分钟是迅速地翻阅,主要看标题或加粗的文字,了解哪些跟自己比较有关系,做记号,就像开着直升飞机找火山口一样,看到哪个火山口冒烟,就记录下来;最后的15分钟,是集中全力阅读刚才做记号的部分,再回忆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书的内容,于是这本书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第二,主题阅读法。
主题阅读法是针对一类书的。在《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到了四种阅读法,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具体是什么含义,大家可以网络搜索或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进行了解。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主题阅读”,通过同个主题多本书的阅读,对某个主题形成立体式,网状式的认识,是一种很值得推荐的方式。
第三,拆书阅读法。
拆书阅读法主要缘自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不要看到“拆”字就觉得我需要你对一本书下狠手的感觉。这个字在这里强调的是“拆为己用”。书要用起来才更好,这是拆书法的原则。而前面讲的两种阅读法,更强调知识的汲取和记忆。但光是记住知识有什么用,读了几百本,然并卵就亏了。每次读书的时候,建议都先问问自己: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种阅读法不需要读完一本书,可以仅仅对书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进行“拆解”。拆解模式为“精彩摘录”“我的思考”“我的行动”。这也是我发起的拆书战队活动中,队员们每周拆书的固定格式。这种方法的好处,我归纳为三句话:读书后有思考,思考后有落笔,落笔后有改变。
这种方法,不是我一个人说了有用,而是我们整个拆书队的伙伴感觉对自身都有促进。如果你没有试过,建议可以开启一次拆书阅读法。最好你能自己结几个伴,集体拆书就是一件快乐并一起成长的事儿。
并且我们这一季的拆书活动,定在了思考的主题,每周大家拆的书都不一样,于是你拆一本书,我拆另一本书,每个星期队员们都读到了几十本书,速度那是大大滴提高了!这样的读书,又快,又多,并且还能促进自身变好,太划算了有木有。
说到这里,对于开篇我提到的三个困惑,你是否有了自己的答案呢?
这个年代还需要读书吗?
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
读书多了会不会变成呆子?
上面我说的都是“砖”,为的是引出你的“玉”。
如果你对这几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也快点和我分享吧!!等着你们的留言呢!
文|发愤的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