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经典的问题 :“为什么每天上班都坐着,还是会感到很累?”
美国的社会学家给出了答案: 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那就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的定义是:“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
这个范围很大,比如: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不尊重专业”的客户,要付出“诲人不倦”的情绪劳动。
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劳动。
面对“不愿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
一个演员的修养,就是要展现观众此时需要的情绪。
为什么写一个只有几句话的广告文案获的的报酬,比一个自由撰稿人写了一星期的文章还要多好几倍?
因为他们付出了“客户放个屁都要闻半天的情绪劳动”,就应该得到超额回报。
所有明确要求“不准不满意”、并且有标准服务规范的职业,报酬中实际上都包含了“情绪劳动”的回报部分。所以,空姐的收入比火车服务员高,星级宾馆服务员的收入比一般旅馆服务员高。
可是,如果是为公司内部人际关系付出的“情绪劳动”呢?
给同事的一个微笑,拍领导一个马屁,这类情绪劳动没有强行要求,它的回报也是不确定的。可能马上就有好事,也可能只是在领导的心中种下一颗微弱的种子。
情绪被分解成两个维度:
一个是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
一个是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
“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的差别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就越大。
比如,明明是刻骨铭心的失恋,你硬装没心没肺,笑脸面对,这样只会让你觉的越来越累。
绝大部分情况下,职场要求的“情绪表达”都是积极的正能量,包括乐观、激情、奋斗等等。所以,当我们今天“情绪感受”很糟糕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解决 :
第一种是:控制情绪表达。就是假装开心,隐藏坏情绪。很明显,此时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很大,情绪劳动成本很高。
第二种是:调整情绪感受。就是自己说服自己:坏情绪并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从而,引发自己的正面“情绪感受”,与职场要求的“情绪表达”一致,情绪劳动成本也随之降低。
显然第二种办法比第一种要好。因为它正是“积极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实际上是我们的主观选择,是我们把现有的结果给合理化了。
解释一下就是:
比如说,失恋很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忆什么呢?肯定是那些美好的日子,而不是吵架一塌糊涂的场景?
因为“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对你现在痛苦情绪的合理化解释。
也就是说,失恋的痛苦一开始是自然的,但是到后来,却成为你的主动选择。
这就是“自我合理化”。
由此可见,控制情绪表达是治标,调整情绪感受才是治本。那些高于回报的付出,必然不能长期坚持。
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始热情高涨,后来就变得冷淡了?
也许不是他们的热情被消磨了,而是刚开始假装喜欢,后来“情绪劳动”的成本太高,实在装不下去了。
为什么有人能在各种负能量情绪中活得好好的?
也许不是因为什么坚强的心理素质,而是记性差,忘了支付“情绪劳动”的成本。
所以,控制不住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每天都在控制情绪!
现在,你知道要怎么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