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
项目或者商业模式分析之四:流量(Traffic)。
做互联网产品,上面这话不太准确了。
我们的App开发出来之后,在应用商店里上了架,然后就等着用户上门使用。这里面存在一个影响项目成败的问题:流量。我们在流量上是吃亏的,因为我们既没有带着牛逼的光环,也没有现存的流量池,还欠缺运营上的经验,可以说我们的商业能力并不能为我们的项目导入多少流量。
你的目标用户得先了解到有这么一款可能会满足他的需求的产品,然后才有可能动心去试用,然后再有其他转化。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了解,转化。当我们说流量时,过程是让目标用户了解到有这么一个消费选择,而结果是让目标用户转化为产品的使用用户。
流量这个词,总是让我想起流动在水管里的水。水管的流量公式:Q=μA√(2gH)。其中μ是管道的流量系数,A是管道过水面积,g是重力加速度,H是管道的作用水头。本文借用下这个概念来说明一下影响流量的几个因素。
1、需求的紧迫程度,类比管道的流量系数。同一个水管,传输水,与传输石油,其基础系数肯定有所不同。同样,产品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需求的紧迫程度,也即产品经理常说的“用户有多痛”,会影响流量。
我们把用户流量按场景分为两种:主动式的流量和被动式的流量。
主动式的流量。当用户有很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会主动去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常见的方式是搜索。对于特别痛的问题,他还会花更多的精力,对搜索的结果会多翻几页,会多试几款产品,确认这些产品能否真正解决他的问题,对比产品之间的差异。需求迫切程度越高,用户越有可能找到你。
被动式的流量。用户被动接收资讯,了解有某个产品能满足他的需求,常见的方式有厂家打的广告、朋友圈中其他人分享的信息等。这种方式等着别人上门,其关键是“了解”,用户得通过有限的资讯,跟自己的需求联系在一起。需求迫切程度越高,接收资讯的时候会越敏感,越容易将产品跟自己的需求联系起来。
2、目标用户规模,类比管道过水面积。面积越大,则流量越大。同样,若目标用户的规模越大,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越高,App的流量也越大。
从项目选择的角度,创业应该选择那些满足更多用户需求的项目。太小众的产品做起来很吃力。这个目标人群少,接触到他们的可能性就越低,成本也越高。
从运营的角度,要在多个渠道中找到那些最合适的渠道。例如直播可能适合做电商的广告,不适合做教育的广告,与前者相比,看直播的用户有教育需求的比例会更少,花大量时间看直播的人,可能没有儿女,也可能并不太爱学习。又例如淘宝的直播做电商更容易,而YY的直播做电商更难,因为玩淘宝的用户多数就是奔着买东西来的,而玩YY的更多在玩游戏。
3、产品本身的势能,类比重力加速度。若产品是跨时代的、变革式的产品,或者跟竞争对手比,优势非常明显,那势能是巨大的,创业者可能不需要做太多事情,自然流量会滚滚而来。FaceU刚开始发展时,因为创新性的使用了人脸识别的技术用于拍照,用户会感觉非常新奇,非常有趣,几乎没有花钱花精力作运营,就冲上了排行榜第一。
4、运营活动。在老家,因为楼顶的水池与热水器之间的距离很短,水压过低,导致常常打不着火,最终使用加压水泵解决了这一问题。前面的因素不足,依然有可能通过运营来补足。运营活动投入的资金、资金投入的密度,均能大幅影响短期内的流量。很多公司在一些关键节点,如融资前、上市前,会投入大量的广告预算,冲一波流量。
最后,想强调的是,流量并不是万能的。再优质的流量,若用户相性不匹配,或者产品不过硬,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