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成为画院学徒,连续创作数幅作品却“不工”,之后皇帝诲谕,亲授其法,半年后完成鸿篇巨作《千里江山图》 ,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2017年2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千里江山图》特种邮票一套九枚;9月16日,故宫将推出重磅展览《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其中《千里江山图》自然是重中之重。如果一定要为2017年命名的话,今年可以称得上是“王希孟年”。
正如历代宫廷画家中的许多人一样,王希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在史籍中均无记载。唯一可靠的依据是在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卷后有当时的权相蔡京的一段题跋,曰: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从蔡京的题跋我们了解到,《千里江山图》大致是在政和三年(1113年)完成,当时王希孟只有十八岁。 身为画学生的他刚开始画的并不怎么好,但是却勤奋刻苦,并在进入画院后多次向宋徽宗献画。随后,宋徽宗认为王希孟“孺子可教”并亲授画艺。在宋徽宗的点拨之下,这位年轻的画家终于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青绿山水画巨作——《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其实,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郭熙的“三远法”。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 写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基本取平远之势。此外,高 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水磨长桥各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 或见乱冈如积,岛屿相叠;或见汀渚绵延,群峰耸立;又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长桥如带,峦岫冈势;或低坡远处,淡岭遥设;或秀岩崚嶒,映带不绝。其山间岭上,有竹篱茅舍,庄园寺观,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间人物如蚁,不可胜数。论山河壮观雄伟之表现,前无古人。
《千里江山图》的横空出世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其影响。其后南宋赵 伯驹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新风格,马远、夏圭在青绿山水章法布局上,能别开生面地创造出边角取景法,其他如元代钱选、明代蓝瑛以及清代袁江、近代张大千等无不深受其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环节,《千里江山图》是开幕式里唯一的一幅国画展示——画卷伴着水墨现代舞翩翩展开,仿佛给全世界徐徐道来,这就是我们的千里江山图。
陈丹青的自媒体《局部》第一集讲的就是《千里江山图》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 创作问世后,由宋徽宗赐予蔡京。 后又归南宋内府,卷前有宋理 宗“缉熙殿宝”印。 到了元代,为李溥光和尚收藏,清初为梁清标所得,之后便进入乾隆内府,并著录于《 石渠宝岌 》。 清亡,由溥仪盗出皇宫,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收回,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次9月份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古代青绿山水书画展”,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领衔首发,用许多人的话来说,就是“看一次少一次”,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只公开展出过三次——即使是故宫的专家们,见到该画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