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沉到水底,便静了。静到深处,便寂寂了。
这不是悲哀,恰好是欢喜。世间爱热闹者多,看热闹者亦盛,唯独寂静不被人喜。但恰是因其不被人喜,故知音者一眼可明。
热闹,是可以伪装的,欢喜亦然。唯独寂静,于眉眼,于言语,无法骗人。
亦有故作高深者,一支烟燃起,袅袅在指尖,低眉,顺目,似乎哀伤寂静到极处。可那不是,倘若寂静有姿态,无需刻意伪饰。以颓唐,以不在乎,以失落,以满目哀伤,寻找寂静,这些,恰不可得。寂静或许是有哀愁的,但不深,如海棠无香,让人遗憾,但心是欢喜的;或许有失落,以微薄,如出岫之云,轻拢慢捻,心的低处是盈盈一水。
说到底,寂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完满。水恰恰盈盈,不溢出,月偏偏皎皎,不夺目。
想起辛弃疾《丑奴儿》中的句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至深处,只淡淡一句“天凉好个秋”,便是极致。若空山后雨,不着悲凉,懂者自知。寂静恰是此理,深了,便纯如天然,无需矫饰,“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自真醇”。
亦似蔣捷的《虞美人》里的句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鬓已星星,淡言悲欢。非不解雨之寂寂,但心境淡泊,不问悲欢。
(二)
寂静的极处,是欢喜,是清淡,如孔子评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正平和,懂得的,方为人间至味。人与人的相处,亦同此理。
不增不减,不谄不媚,落落自然。君自远方来,我自生欢喜。游远山,揽书城,笑论古今,细说先秦。君行,我亦不送,只祝君平安。此为低处之静,能有同好,且走且言。
不声不语,无笑无泪,淡淡清欢。处逆境,以陪伴,处顺境,以警策。寻常无事或不言,有事时,于深夜,于黎明,拭君泪,感君颜。此为中处之静,能以陪伴,相守危难,相知。
高处之静,尚不可知。此二者,已为难得。
事实上,聒噪者不得另一人言语之妙,唯倾听者知。李商隐有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或可为静之极。可言友情,可喻爱情。
闲暇时候,曾看一文,大致意为,爱情就是找个可以时刻说话的人。可能有些道理,但也有特例。比如我,天生话唠一个。记得大一时候,出外兼职,胆大话多,于是乎,工作的那天,就和被分来的小伙伴,一边发传单,一路侃,从幼时趣事到大学生活,从早到晚,不间断。前些时候,回家途中,旁边有一老者,一路闲聊,从山南水北到奥运时事,从人文风光到地区小吃,一路尽兴。……例子很多,于我,若想时刻说话,实在容易事。但若遇一人,不说话也不尴尬,似乎没有。
寂静,往往是一个人的事,加上另一人,莫名的,静仿若已然不静。
故而,若两人,相处,懂得珍惜寂静的,欢喜寂静的,大约才是高处之静。
一辈子的路很长,不说话的时候要比说话的时候更多,平淡的时候亦多于绚烂。能归于寂静,能守于平淡,大约才是真正懂得。
因为难得,故需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