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自:看鉴教育《书法之美》
第一课《泰山刻石》(李斯):秦始皇统一文字到底做了什么?
秦朝以前,很多地方的字还是象形符号和甲骨文,直到小篆的诞生,中国字才进入了流传了2000年的方块字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丞相李斯创作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字体。
小篆特点:
1.单个字的形状与其他字体有明显的区别,行书平行四边形,隶属呈横式,小篆呈纵向取势,形状接近长方形。
2.大部分字重心偏上,呈现上密下疏的
3.结构对称,中轴分割法,以中轴为核心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和的美学思想。
为什么小篆被秦始皇选中作为全国的规范字?
只有直与弧两种笔画,加上整体对称,带来了规范严整的美感,因为这种华丽感,小篆才被选中。
为什么小篆会被隶书取代?
小篆虽然好看,但是很难写,违背了文字流行的规律,从俗从简。
第二课《曹全碑》:监狱小官的隶属为何取代了小篆?
隶书和小篆都是秦朝时出现的,小篆是官方字体,隶书是监狱小官使用的字体。
监狱小官的隶属为何取代了小篆?
1.秦末汉初时,由于竹子木材容易寻找,且成本低廉,所以竹片和木片作为书写的材料。但是汉代对于竹简的标准是长约23厘米,宽约1厘米,用毛笔写字会比较大,所以有限的竹简上想写更多字,就需要改变文字的形状。将将文字纵向缩短,横向拉长,原本竖长形的篆书就变成扁方状的隶书。
2.因为竹子本身具有天然的纹路,在书写时,文字的水平线会被纹路影响,提笔的瞬间尾端自然上扬,造成了整体视觉上的扁方趋势。
3.小篆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隶书开始有了偏旁部首,汉代时汉字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小篆的相比,隶书朴实无华更实用,更符合汉代皇帝勤俭的审美要求。
总体来说,隶书之所以能取代小篆,是因为隶书更适合当时的使用书写习惯。
隶书的特点: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蚕头是指在,起笔时,笔锋应该像蚕宝宝的头一样隆起,雁尾指的是横波收笔时顿笔斜翘,像大雁的尾巴一样。
一波三折是指在写捺划的时候,先向右 左下 大幅度运笔,然后一贯到底,收笔上挑,增加字的力度
第三课《颜勤礼碑》(颜真卿):为什么写书法楷书是基础?
想写好书法,需要先学会写开始,楷书是书法里的基本功,因为楷书最为端正。
故宫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的牌匾多为楷体,而这些字都出自一个人,就是颜真卿。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
楷书的特点:
楷书是正方形,但不是对称的,楷书横划相叠时会有短有长,但在变化里仍然保持整体平衡,气势连贯。
楷书的整体特点就是方正均衡。
点是楷书的基本要素,从点开始起笔,再落到点上。楷书运笔的基本规律是点的运动轨迹。
第四课《秾nong芳诗帖》(赵佶):宋徽宗的瘦金体到底好在哪?
瘦金体特点:
线条细瘦、笔笔露锋、太薄、太瘦、太硬、太锋利
其他作品《楷书千字文》,年轻时的作品,但还是比较中规中矩。
最有名的是《秾芳诗帖》,赵佶中年书法每一笔都写得畅快淋漓,笔画就像断金斩玉的武器,把锋利运用到了极致,堪称瘦金书的杰作。
为什么瘦金体得不到普及?
中国人讲究婉转内敛,所以中国书法在写得时候都要转几个弯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瘦金体太薄、太瘦、太硬、太锋利,与传统审美相悖。赵佶的瘦金体只留下骨头,没有肉,在写的时候要下笔要精准,一气呵成,十分难写,再加上赵佶是亡国之君,瘦金体有“折福折寿”的说法觉得这个字体不吉利,所以得不到流传。
第五课《黄州寒食帖》(苏轼):为什么一个词人能与书法大家齐名?
《寒食帖》第三大行书,在他之前是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作品。《寒食帖》字形有大有小,十分凌乱,但为什么会成为第三大行书呢?原来,《寒食帖》是苏轼即兴写的诗,是被贬黄州的寒食节写的。刚开始苏轼写的时候因感叹惜春,比较郁闷,工整小巧。从第四行开始,苏轼运笔速度加快,线条随意,字的形状变大,说明苏轼情绪开始激动,对字的控制变弱,情感逐渐加强,越往后写,苏轼的情绪就像脱缰的骏马,把自己的满腔悲愤倾诉在字里行间。
在字帖中,有四个字的字体的“竖”写得特别长,体现出苏轼的无奈何和苦闷,这种写法叫长尾笔,打破了书写的工整,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
在字帖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字,是“雨”,第二个雨字旁边有四个点,是古人处理错别字的方式(或者用“卜”字来标记错字),不能算在正文中。
总的来说,《寒食帖》是一幅心灵与书法交融的感人词文,也是情绪与技巧结合的惊人之作。
第六课《自叙帖》(怀素):和尚怀素的草书为何天下第一?
行书写的最好的是王羲之,楷书写的最好的是颜真卿,草书写的最好是怀素。
唐朝和尚怀素的《自叙帖》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每一个字都是精华,堪称草书体的百科全书。《自叙帖》通篇为狂草,长7米,126行,近700个字。看起来像是毫无规则的乱写乱画,但草书也是有自己的一套书写标准的。
《自叙帖》从全篇看,字有的大有的小,比如第105行的“戴”字是全篇最大的,几乎占了这一行三分之二的版面,“戴”字下面的“公”字,小的像个标点,这样大起大伏,对比强烈的字,成为作品的亮点。从全篇布局来看,虽然字的排布不规律,但是每行跟着主轴线运动,行云流水中也不失整齐。
自叙帖》中有的字墨色浓郁,有的淡到几乎看不见,这是因为怀素在创作《自叙帖》时,是把自己的经历都记述在纸面,写到动情之时,为了情绪连贯写得字来不及蘸墨。书法界把这种墨迹比较淡的字称之为“渴笔”,这样的“渴笔”更显苍劲。
怀素的笔下人与字合为一体,书与意形成一态,这就是怀素最为钟情的意境。
第七课《兰亭序》(王羲之):我们看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醉酒情况下,即兴之作,所以有些疏漏在所难免。
我们可以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是最为接近原稿的。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行书。
鉴别行书写的好坏的方法:
1.看单字书写笔法(王羲之,光“点”就有多个写法)
2.看字与字之间的布局(王羲之的每一个“之”字为了整体布局,有多种书写方式)
第八课《蜀素帖》(米芾)3分钟看懂天下第一书美帖
美在哪?
1.美在材质,《蜀素帖》写在丝绸“蜀素”上,由于材质特殊,十分难书写,传说蜀素的收藏家传了三代都没人敢在上面写字,只有米芾,不仅写了,而且写了600多字,全篇没有涂改。纵观整个《蜀素帖》字体排列整齐又不失活泼灵动,再加上蜀素不易受墨,导致了很多字或浓或淡,虚虚实实,使得《蜀素帖》别有一番韵味。
2.美在气质,米芾的作品八面出锋,每个字在笔画中都棱角分明,形态纷呈,在历代书法家里最灵便。
3.美在“刷”字,米芾素有米颠之臣,是对米芾自信不羁、随意洒脱性格的高度概括。刷字是指书写得非常快,而且力度适中,好像用刷子快速刷上去一样,而且还整洁干净。
第九课《心经》(文征明):3分钟大明第一书法家文征明小楷大作
中国书法有六大分类:篆书、隶书、魏碑、楷书、草书、行书
楷书分为大楷、中楷、小楷。大楷适合写牌匾、中楷适合写通告(春联)、小楷适合日常书写的信件;
为什么现代人练习书法不能错过小楷?
1.因为小楷实用性很高,体型小(一元硬币大小可以写七个小楷),要求笔画分明,工整精细,现代人通常使用钢笔学习小楷的字形最为合适;
2.练习小楷磨炼心性。因为小楷体型小,不便修改,下笔不能有错,练习小楷是对心性的磨炼。书写时需要平心静气、长时间精神集中。
3.普通人能欣赏的美。不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同样可以欣赏。
第十课《张猛龙碑》:被称丑书的魏体为何专门用来刻碑
不喜欢魏碑的人,觉得像小孩的字体,甚至有人觉得是丑书。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时期的碑刻作品。魏碑出现在汉代隶书和唐代楷书的过渡阶段,与行书相比区别在于笔锋的展现,手写的行书优雅俊逸,刀刻的魏碑质朴雄强、多变灵动。
为什么说魏碑是丑书?
魏碑的创作者大多数是普通人,属于民间乡野自然派。唐代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为正统书法,成为主流,而魏碑被看做是异类。而且千百年以来,帖学是主流书法学派,碑学被忽视,所以唐代以后魏碑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到了清代,帖学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程式化严重,写来写去都是千人一面,再见上明代的台阁体和清代的馆阁体的长期束缚,已经被人们厌倦,急需一种改变。于是魏碑质朴雄强、多变灵动的特点正好符合人们的需求。对魏碑的研究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所以没有绝对的美和丑。
如何欣赏《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中,撰写者不详,被誉为魏碑第一。此碑书法以魏碑典型的方笔为主,运笔刚健有力,变化无常,即使是同一笔画也几乎都不相同。自然风化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一丝神秘。行书草书被当做艺术,悬挂于壁上供人们欣赏,而魏碑却y9ong刀刻斧凿记录功德、记载生死,这种真实的力量成就了魏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