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不同年龄的投资者所适用的不同风险偏好。
我多次在夜报里提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鼓励年轻人尽早学会炒股,有亏也早点吃,因为年轻的时候穷,想吃大亏也吃不起。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2008年亏过60%,但我当时账户里一共也就五六万块钱,后来收入上去了,往股市里稍一加仓就轻松回本,还获得了风险教育的切身经历。设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70岁的退休老人,我全部积蓄一把压进去亏了60%,想要翻身就没那么容易了。
20多岁的人,主要财富在于未来人生不断增长的收入。
70多岁的人,主要财富就是自己存折里的钱。
两类不一样的人,当然在风险偏好上不应该一样,但很多股民本身并没有这样的觉悟。30来岁的人盼望着靠股市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还算有点梦想,60来岁还想靠炒股改变人生那也太虚妄了。
我认为40岁是一个临界点,40岁以前的投资重心可以放在波动性更大的权益类产品,40岁以后投资重心应该放在波动小的固收类产品,至于具体的比例你们可以逐年调整,大的方向就是年轻时多拼命,年长时求稳定。
有人批评我,为什么要劝人早点来吃亏,可以不吃亏啊,劝对方永远别炒股就行了。
但这事劝不了的,缘分天定,内心里有赌性的人,今天不来,终有一天也会来,不然开户时的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就没几个人真的看到心里去。”
以上是我最近几个月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发的文章,观点不谋而合,让我很有码字逼逼“个人理财观”的欲望。
如果要说,人生的第一桶金的话,觉对是七八岁时,跟着邻居出去跳“花鼓舞”挣的三十块钱了。从小就自己打理零花钱、压岁钱等(虽然没有多少),所以很早之前就相信“吃不穷,穿不穷,没有计划就受穷”。言归正传,11年是一个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那年,暑假酒店打工倆个月,被黑心老板只发了200块钱,深深地无力感。不过从那之后,感谢好多好心人,手头宽裕了很多。不过我也只是把它们默默的攒起来了,后来全部借给了某人。
14年夏天,去建设银行办卡(方便大学用),被柜员甜美的声音、耐心的服务以及宣传单给吸引住了。稀里糊涂的办了个——定期定额定投,银行理财产品,我办的是每月500。也是运气好,正好感上了基金的牛市,13个月以后卖了挣了375元。年收益率多少也没有算,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真心不好。一是,手续费贼贵,卖的时候还得携身份证等到买产品的银行办手续费,麻烦。二是,卖的时候,柜员的态度也是一百八十度转弯,不耐烦也不专业,一问三不知(我当时脑袋进水了)。三是,产品众类单一,选择空间不大。四是,到款时间长,一个多星期,有个什么急事真心指望不上。
不过从那之后我就一直在好奇,这类产品到底是怎样子的。14年春运时,在火车上和陌生人侃大山,听他们把余额宝说了个大概(主要是感慨收益率越来越低),也是那时才知道很多人已经不拘于银行了。15年夏天,把银行产品卖了以后就回学校了。回来后就开始琢磨余额宝,偶尔看看上面的收益开心得不行(原谅我穷的吃土)。不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不安份了,慢慢地接触了P2P。之后又在支付宝下的蚂蚁聚宝上玩基金。基金的路子怎么样?未知。
从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记录每一笔开销。现在有时候看着自己记的账,嘲笑那个无知的孩子。不过,也觉得自己很富有,长这么大没少花家里的钱,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好好地活着。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尝试。理财这条路,我走了很多弯路,不过正因为年轻所以试错成本低。也是这一阵子才发现,那些相识多年,即使天各一方还联系着的人,都和我有个共同点:即使不富有冒险精神,也是风险中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