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辣酱=一辆车?!
这是真事,最近,在美国真的有人用一包辣酱换到了一辆二手大众车。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1998年,美国麦当劳为配合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上映,推出了一款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料“四川辣酱”,用以搭配麦香鸡块。但随着电影上映期结束,“四川辣酱”便退出麦当劳门店。2017年4月,火爆美剧《瑞克和莫蒂》重新推出了这款酱汁,引发美国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回忆,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时隔19年,美国吃货对“四川辣酱”的执念终于得到满足,本该皆大欢喜,但辣酱的供不应求却让美国吃货都成了瑞克……一位名为瑞秋·玛丽(Rachel Marie)的女子用一份“四川辣酱”成功换得了一辆轿车!随着这笔交易的达成,四川辣酱的价格也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怎么看这样的一件事呢?
一个具有极强对比效果冲突效果的个案成功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带动了“概念产品”的持续走红。
1、极强的冲突效果在哪里?
我们都熟悉“等价交换”这一普世原则,在不考虑市场供需和特殊意义的常态中来看,一包辣酱和一辆车,如果用 Money 来衡量,后者价值是前者的数倍,是明显不对等的。
设想一下,如果走在路上,有人举着一包辣酱就要和你换辆车,别说换四轮的了,就算是辆自行车,估计你也恨不得奉上一句“有病”后继续自己的路吧!
所以说,这件事,可以算得上是“小投入大回报”了。能在现实中发生,天然就吸引人。之前社会上不是也流传着“曲别针换别墅”的奇谈吗。
2、为什么会引起关注,进而带动辣酱的持续升温?
我们为什么会关注?主要是几点心理因素在起作用——猎奇心理、艳羡心理、学习心理。
有人说新闻中换到的车实际价值并不大。但不管这辆二手车实际的价值是多少,但确实比一包普通辣酱本身的价值要大些。
现实中不太可能的事,满足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让人啧啧称奇。
羡慕和学习心理,就很好理解了。
人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由利益驱动的。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很羡慕,包括我自己。羡慕过后,很自然地也想详细了解下,看是否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机会。
在这几种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事件得到持续和多轮传播,进而也带动了本不起眼却有着神奇魔力的“概念性产品”——四川辣酱。
3、我们是不是也能成功复制呢?
答案是NO,个案的成功不太具有可复制性。
原因也有几点。这个事件的成功,不止是因为“饥饿营销”,还离不开历史事件的累积作用,让它有了“回忆载体”的象征意义。
同时,也离不开当红影视的宣传助力,不管是98年的《花木兰》还是17年的《瑞克和莫蒂》,都是这个现象级事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S: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但上面的套路和元素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