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有一篇文,触动你的心--情绪化的大笨蛇
今天又看了一部直击人心的电影。
这部电影,我听很多朋友聊过,简单概括就是一群乡村教师为了各自目的,用一头驴的名字冒领工资,却导致麻烦更多的故事;我也听过它的主题曲,格外的撩人。
朋友的关注点,在于教育的资源匮乏和专项资金反映出的贪污问题上,并且他们都指出,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沉重,不讨人喜欢。我已经预料到看完这部电影会不舒服,然而它的主题曲这么的撩人,我又难以抵制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今天一看,确实,脑子里面有分层迭出的想法,可诉至笔端时总觉得难以准确概括,让你觉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觉得沉重郁闷。
片中展示的主题其实有很多,比如教育资源在中国农村的匮乏,比如专项资金落实到实处时可能就被层层剥削的贪污问题,比如男人面对情变时的报复心,比如女人追求天性解放时在那个年代所经受的痛苦折磨,比如教书育人的目的和实践生活的差异,比如人性在接受考验时会显露出怎么样的可憎面目,比如尊严、节操和死亡究竟孰轻孰重,比如谎言和真实哪一个更能让你达到目的,哪一个又才符合现状和民众的认知等等。
每一个主题展开来写,都可以写出很大的篇幅。剧中的人物,每一个演绎的都很出彩,剧情的衔接也很自然,冲突与表现力也主次分明,会紧紧扣住你的心弦。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或者说这部电影最出彩的角色绝对是女主角张一曼。
女主张一曼,是一个自始自终追求内心自由,随心所欲生活,灵魂清白却又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他人困扰的人。张一曼在整部电影中无疑是最抢眼的角色,从片头妙语连珠的重口味、对性的直接开放,到被裴魁山告白却因不想接受束缚或者说不相信人性而转身离开,接着是为了不耽误“大局”勾引铜匠、在铜匠老婆挑事时站出来接受铜匠老婆的责骂、为了赶走铜匠而恶语伤人、知道铜匠走了之后才默默捡起头发说“对不起”,最后是在裴魁山的责骂、众人的冷眼旁观、被逼剪去头发、险些被强奸中崩溃。我并不认为她是疯了,我想她只是不想再面对这群丑陋的人这些丑陋的事了,才会短暂的封闭内心等待结果,可最后尘埃落定却让在这场由谎言织就的“事故”回到原点,而受伤害最严重的她却再也看不到希望,也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所以她选择饮弹自尽。
不知道为什么,她被校长剪头发的那一幕,我总会和“无问西东”里面章子怡塑造的角色里被批斗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同样是追求内心自由,心灵洁净的女孩,同样是面对折磨、羞辱,面带微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以为拯救了想保护的人,但当现实残酷的击碎她们自己筑就的梦境,她们一个先封闭了内心、后选择了死亡,另一个则先被人击打至假死、后被拯救重生。两个人都经历了死亡,一个是永远的离开,另一个也不再以本来的面目存在。
难道追求天性解放、真正心灵自由的人就只有这个下场吗?
我知道,我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美化了角色。毕竟张一曼有道德上的污点存在,也不能因为她的结局惨了点就忽视了她的存在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只不过,这样的女子,作为一个旁观者而言,实在让我恨不起来。
她在谈及两性话题时,比裴魁山的假正经还大胆;她在面对铜匠原始的兽性表现时,比铜匠还狂野;她在音乐响起时,比周铁男还肆意;她在面对特派员的刁难时,比孙校长还机智;她在面对铜匠的报复时,比孙佳还识时务。
我相信,她对每一份性的选择都基于内心真切涌出的原始冲动,譬如一开始选择裴魁山,后面选择铜匠,可是她一直没有伤害周铁男对孙佳的懵懂情愫;我相信,她在和每一个异性相处的时候一定有真情流露,譬如她在面对裴魁山的告白时深感抱歉却又婉言拒绝,在面对铜匠的告别时情之所至剪下一缕秀发;我相信,她对人心的判断有她自己的标准,譬如她愿意为了孙校长的大局忍受屈辱、责骂,用沉默、自己打耳光、献身等行为来报恩;我相信,她对未来的规划一定有她自己的设定与憧憬,譬如她哪怕装疯卖傻形象大损也参加了孙佳与铜匠的婚礼,更在婚礼被铜匠老婆打断后试图阻止大家离场,譬如她房间内陈设的婚纱画像,譬如她临死前为大家织就完毕的校服…… 有人说我看电视或看电影看到动情处大笑或者落泪,就说电视电影演的那些都是假的,怎么还当真了,当真了就是一个傻子。可看完这部电影,我真心希望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是一个虚构的完全脱离现实的假象,或许这样就可以自欺欺人的让我觉得电影中曝露的丑陋、残酷、悲哀、无奈、绝望现象不至于在生活中上演。
这果然是一部让你的心看完闷痛的电影,让我落笔的时候又想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多么希望所有的人还是像电影最初一样兴致勃勃又雄心壮志的击掌说口号,多么希望,张一曼还活在这世上。而不是在电影的结尾,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但缺少的人、响起的枪声、回荡的“我要你”歌声却提醒你一切早已面目全非。
2018年4月8日,本文首发于本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关注、评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