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段时间我觉得大儿子是自卑,所以在社交方面欠缺了些,总是发生很多冲突,搞得我也很无奈,有时候甚至小紧张,特别想帮你去把这块处理一下,然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继续找寻新方法,新沟通,新绘本,效果并不明显。一场疫情到来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各种琢磨,但没让你察觉我在做这些,因为我不确定是否有效,为什么那么在意性格呢?因为性格对其一生至关重要。最起码我和你爸爸是这么认为的。在封控居家后的二十几天之后,我感觉你不再像从前那样遇到一点点小事就翻天似的不得了了,而是很正常的输出情绪—表达情绪—缓解情绪—完全没了情绪。继续专注于自己要做的,要玩的事情中去了。随着这种状态的改善,你的情绪更加在自己的掌控范围,情绪刚走就能切换自如的翻篇,有时候由于姥姥年龄大一些,做事毛躁,听力有些弱,你也能在姥姥碰碎你的积木,踩坏你的作品,或者没听到你和她聊天说的什么的时候,特别包容的说“算了算了,我还能拼成的姥姥”,“姥姥我再说一遍吧,你听清楚昂”。而不是从前的一定要追究个标准…… 闹上两三天,耿耿于怀。
再内照我自己,真的应了那句“养孩子就是拿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是哪路妖怪”。疫情期间一直沉浸在app读书以及自己购买的书籍里,终于晓得我对孩子的认知还是少之又少,方法不对压根就是因为问题不对头。准确来说,孩子喜欢交朋友,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他善良,乐于助人,不会因为要和别人融入而欺压小朋友谄媚大朋友,而是兴趣相投就加入,兴趣不同就说拜拜。当别人让他不舒服或者有以大欺小的行为时,他先语言告知,后看形势,再不济就走开。也曾经和比他大很多的男孩子摔跤,打架,大声吵架。也曾和不讲道理的家长争吵,也曾安慰帮扶受伤的小朋友,也曾与人和解。完全就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一个社牛。愣是让我这当局者迷给困惑了自己一段时间。还好我明白我和他是两个人,没有去干涉他。现在通透了一些才晓得《三体》那本书里托马斯·维德说的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自此认为,书看得越久越觉得自身是多么的匮乏,这种感受并非负面情绪的头脑风暴,而是心底油然而起的那种求知欲。
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鲁迅也曾说过:“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我觉得这些是一种底气,如果具备这些,那么无论成年人或孩子都会越来越有胆识去和别人和平相处,因为知道自己是有力量的,保护得了自己,然后会有一种松弛感,长期处于“我本自足”的状态里。而这种状态便是俗话里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你若不好,那我便不再是那般好。”真正的自卑和安全感不足,社交的时候出现心理紧张,是因为害怕冲突,并且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是恐惧的,是不敢对抗和打骂的。
大儿子,我和你爸爸疫情期间讨论了很多很多关于你和弟弟的敏感期,你们的成长过程,我们该怎么放手和引导,并且给予你们内在力量,物质平衡,让你们达到内修而外敛。现如今有了答案。
所以,我们更需要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养,提升我们能够拖住你们的张弛力!让我们相伴着各自发光吧,愿我们前方开路,你们一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