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下午,我自余井经杜埠上漆铺转万涧,意欲自万涧上天柱山。
说起来,这缘于一位友人及一张地图的误导。友人说这条路很近;从地图上看这条线路,上天柱山比大龙窝近些,其实不然。我骑行两个小时才赶到东关寨头“云游至此”食宿处。
这里一打听,岗下已封路。事先没查,晚上一查才知:中国(天柱山)2018年木风国际长板速降大赛。龙潭至天柱山18.7k--21.1K路段封路。
既然封路还是返回吧。下行三公里,至万涧村,路的里边一排古色古香三进的建筑吸引了我。一个小指示牌上写着“古戏楼” ,真是赶巧,有一远方杨氏后裔等候当地人拿钥匙开大门。
“古戏楼”早已耳闻,原来其主体建筑是杨氏宗祠的前部。宗祠大门一开,人经戏台下进入宽厰的院落,宗祠前部建筑全是硬木结构。
宗祠二进的两厢各有老令公及佘太君、宗保、桂英等塑雕坐像。宗祠三进自然是杨氏历代祖先牌位。
“古戏楼”与宗祠形成一个整体。两厢也各有双层副戏台,整个前院可容纳近千人。
戏台设在宗祠进门二层上,石条垫脚,硕大的木柱立在石磴上,木柱上穿凿横梁,横梁之上铺着又宽又厚的松树木板。
两侧耳门各有斜架的固定木梯,这木梯踏板较宽,由此登上戏台,主台后壁雕花屏风,屏风后面就是敲锣打鼓奏乐的所在。整座实木结构,恢宏大气,木雕砖雕古朴传神。
戏台前方院内左侧立有古碑。分别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民国三年(1914年)及2011年重修功德碑。据杨氏后人介绍,杨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历二百七十余年,经三次修缮仍保存完好。
在古戏楼上看后山,巍巍的天柱主峰、飞来峰、天池峰亦如杨氏宗祠的大靠背,高耸入云,古戏楼就像镶嵌在这万山丛中的一幅画卷。
杨氏宗祠及古戏楼是潜阳大地较早的宗祠建筑,也是保存最好的古建筑,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京剧鼻祖程长庚所在程家班“四箴堂”曾在此戏楼演出过。
据杨氏后人介绍,大集体的时候,小学、仓库、代销店都在这里,开大会也在这里。
潜阳大地本来有许多类似建筑,于十年动乱间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很庆幸,有保护意识的杨氏后人,为我们留存下如此丰厚的古建筑。今天虽没上天柱峰,但巧遇并欣赏古戏楼,实乃幸事。
杨氏宗祠门前即是龙潭至天柱山风景区公路,路外边欢畅的泉水河中,屹立一巨石,石上生有小槎蒲草,人们都称其为“猫头石”。蒲草如猫头上毛,猫之嘴脸皆现,形象生动。发淼水之时这块巨石也正好是中流砥柱,惊涛拍岸溅起回旋的白色浪花,或为古戏楼上的演出作优雅地伴奏吧。
一路赏景一路停顿,回返龙潭,一亭架于路上,这就是“竹乡”龙潭。哦,这里的“竹王”胸围有2尺又2寸,这里盛产通风凉席、竹筷、电机槽楔、地板条半成品、著名的“金丝火把”扫把。
醉美的当属这生态的皖河,水随山弯;这里峰峦叠嶂,崇山绵延,竹海万顷,一望无际。
这般好的地方,难怪杨氏先人,几百年前择基而居。
就这半天时间也得些经验教训:前往风景区,起码要上网掌握近期动态。
今天意欲自东关寨二上天柱山,因封路折返,又因未知信息而错过比赛现场观摩。但巧遇杨氏后裔瞻仰先人而得以开门,欣喜让我一睹古戏楼风采,这般美好的巧遇,令我兴奋不已,因之,特记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