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而破坏人际关系的最大魁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一点点的侵蚀着个人的幸福感。以下场景和对话是不是很熟悉呢?
【同事之间的冲突】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啊?明明就是你们部门的责任,怎么能推给我们呢?"
"说谁呢?怎么就成我们部门的责任了?明明是你们没有把事情办好啊"
【朋友之间的冲突】
"就因为别人打电话给你,你就要取消我们之前的决定,你考虑过我吗?"
"说我不考虑你,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亲密关系间的冲突】
"你简直就是无情无义,无理取闹!"
"哎哎,你跟我说清楚是谁无情,谁无义,谁无理取闹,你难道就没有balabala……"
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是不是也同样的崩溃?那你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有什么做法可以解决这些冲突呢?如果置之不理,事情和情绪都得不到解决,关系就会僵化;如果一味的据理力争,表明自己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争吵的更加剧烈。
《关系突围》这本书给出了关于冲突的整套解决的方法。本书作者结合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冲突的根源,并提出【假设之梯】的思维运作模式,引导人们消除引发和激化冲突的惯性思维,从而使人际沟通变得平和而通畅。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冲突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亲密关系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就书中一部分内容,进行拆解,从冲突的定义出发,了解冲突的起源,通过觉察自己的【假设之梯】,能自行解决冲突,从而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冲突根源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冲突,可看片段:你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P20~21)。
经受分歧之痛的人们,通常会粗暴地指责对方:“你又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然而,我们大多数人还真以为自己知道别人的想法。在潜意识中,我们会把某人归入我们精心设计的类别。但是这些独特的类别可能是不合理的或者是过时的。于是,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理喻,因为我们的判断是基于一种假设:那个人必定属于某一类人,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他很可能会感觉受到了误判,这就可能导致冲突。
如果我们觉得别人对我们做出了错误的评判,就会变得困惑、愤怒,或者感到低人一等。我们感觉受到了侮辱,尽管那个人的言辞可能和我们本身无关。他们表达的意见源自其自身的生活经历。
当你感情用事时,自然就会觉得受到了冒犯、伤害或者感到愤怒。而一旦你感觉受到了冒犯,就会想到为你的行为辩护,这是人类的天性。这就会导致冲突。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能快速处理外界传来的大量信息,人类的大脑运作方式就像一台精心调校、旨在做出快速判断的电脑,会根据笼统的形象,帮助我们迅速的定义人群,以便让我们能理解他们,从而能快速反应。所以我们都会很自然的根据一部分信息对他人进行归类,而这不一定是事实,是我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的。
一方面我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和评判看待他人,另一方面当别人也以这样方式看待我们时,我们反而会为对方错误的评判而产生情绪,从而冲突就产生了。
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拒绝给老人让座,被乘客集体指责,视频发到网上,蝴蝶效应般,开始了一场针对她道德沦丧的网络谴责。
因一句气话“要坐坐这儿”,彻底改写了数人命运。义愤填膺的网友并不知道,刚去医院续医保的她,被查出淋巴癌晚期,正沉浸在悲伤与恐惧之中。“现在就算满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了。”这句话倒很应景。
我们如何来分辨自己看待世界时的有色眼镜是什么样的呢?见片段:假设之梯,P22-23。
假设之梯
为了突破生活中因为冲突造成的困境,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当我们大多数人对涉及冲突的状况做出反应时,会在无意识中飞快地爬上那个我们称之为“假设之梯”的东西。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用于解释我们的思维如何运作。我们借鉴克里斯.阿吉里斯的开创性著作提出了这一概念。
梯子可以让你通过构建冲突背景来分析冲突,以及你根据导致这些冲突的假设所采取的行动。梯级代表了这些假设的不同等级。举例来说,你驾驶着一辆跑车在高速公路上不停地变道,我们将描述在这个高速公路的场景中,梯子理论是如何运作的。在我们描述的过程中,请参考这张原理图。
我们的有色眼镜就是这个梯子。当我们处于跟一个人处冲突中时,我们自然会处于一个事件的背景中,而在这个背景中,我们仅会注意到这个背景中的一部分内容,就如电影《搜索》中,大家仅看到叶蓝秋,拒绝给老人让座,而且还说了“要坐坐这儿”,我们会把它当成全部的事实。
接下来就会根据这个所谓的事实进行解读,解读后我们就会自然的揣测对方的动机,“他就是想…”或“他以为…”, 根据动机对他人进行归类,“他就如那些…人一样,…”,最后根据以上产生行为。这个就是我们的【假设之梯】。在遇到冲突是我们可以用以下问话来澄清我们的【假设之梯】。
背景:这件事的背景是什么?
事实:我看到、听到了、感觉到什么?
解读:对于这个事实,我的解读是什么?
动机:根据解读,我推测对方的动机是什么?
归类:于是,我的结论是,他总是/属于哪类人?
行为:最后我据此采取的行为是什么?
当然也不是每一次我们都会把梯子都爬一遍,例如有时会在特定背景下,一个人选择某些事实作为全部事实,就以此采取行动(第一梯级)。或者仅仅解读他所看到的事实(第二梯级),而不一定会给别人强加动机(第三梯级),或给别人贴上某种成见的标签(第四梯级),就采取行动。
许老师有跟我们分享了他和他夫人的冲突。有段时间,他夫人一周有个四天以上都会在21:00以后才回家,一度他对此非常愤怒,也争吵过几次。许老师澄清一下他的【假设之梯】:
背景:在家中;
事实:她在21:30 后才回到家,我不仅需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
解读:她整天不着家,在外东搞西搞;
动机:她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认可;
归类:她是那种心思在外面,不顾家的女人;
行为:对抗,愤怒。
许老师在澄清他的【假设之梯】的时候,就注意到他仅看到了一部分事实,他夫人公司最近在变革,而她是主导者,压力很大,每次回到家其实都很累,还有被他烦,他顿时感到夫人好可怜。许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后,他的情绪已经没有了。所以当我们来澄清自己的【假设之梯】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漂白我们的有色眼镜了。那接下来如何自行解决冲突呢?看如下片段:自行解决冲突,P125。
自行解决冲突
回顾你与某人发生的一场冲突,而且对方不愿与你讨论这场冲突,或者不能和你面对面解决这件事。写下以下内容:
>你围绕那个人创建的假设之梯。
>你的假设让你对那个人产生的感觉。
你能够摆脱某种主观假设让你产生的负面情绪吗?
如果能够与冲突的另一方重建联系,把你准备采取的行动骤写下来。
当我们阐述自己的【假设之梯】时,其实就是在让我们抽离出来看到这个事件的全貌。就如我们在看电视剧时,我们是很容易清楚区分剧中冲突的是因为什么误会,剧中人物应该怎么办的,而当我们真实处于这个生活的剧场中时,反而是看不清楚,就如下面一张很经典的图片,恰巧可以佐证——你以为后者非常危险,但现实却是,前者在被追杀。你的位置决定你看到的事情,很多事情沒有你想得简单。
接下来问自己,如果能够与冲突的另一方重建关系系,我准备做什么?许老师给自己的行动方案是:
1)跟夫人说出自己的假设之梯并阐述自己的期待;
2)让夫人也说出她的假设之梯;
3)沟通差异;
4)达成共识。
一个故事
泰国短片《再也回不来的乞丐》中的店铺老板,每天早晨开门,都会见门前睡着一个乞丐,赶都赶不走。
不仅挡着做生意,还一股子难闻的味道。
他每天开店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水、扫帚、鸡毛掸子赶乞丐走。
有一天,打开门他发现,乞丐不见了。
又过了几天,还是没回来。
店铺老板想起自家安了监控,调出来看。
原来,乞丐每天晚上睡在自家店铺门口,会赶走那些不怀好意的人。难闻的气味也是路人在卷帘门上撒尿,和乞丐没关系,还是他赶走了那个人。
乞丐失踪的前一天晚上,店铺遇上了小偷。乞丐和他们打起来,搏斗中被刀刺中了……
最后用一句话说出我的感受:别轻易站队,也不要随随便便就恶语相向。先下结论,你便只能看到你想看的东西。澄清你的【假设之梯】,从而打开你的头脑,用智慧看见没看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