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沃伦·巴菲特
我们的收益 = 投资品成长性 × 投入本金。
长期不动:长期有复利;长期省精力;长期更安全
短期交易:短期无常赢;短期被抽水
一、长期不动
腾讯大家都很熟悉,李嘉诚大家肯定也很熟悉,看似没有交集,但李超人家族和腾讯曾经却真正拥有过一段亲密关系。1999年电讯盈科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电讯盈科的创始人便是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时隔不到两年,李泽楷就将腾讯股票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控股集团(一家南非报业集团 Naspers 的子公司)。当时的电讯盈科现金流其实非常充足,手持现金逾10亿美元,同时投资了超过50家公司。
在当时来看,电讯盈科的投资已经相当成功,一年多获利超过4倍。但如果持股至今,李泽楷不卖掉这些股份他可能会世界首富。
反观MIH控股集团,当时不仅接过李泽楷手中的腾讯股份,并且还从腾讯的另一家投资机构IDG以及腾讯的创始团队购买股份。当时南非MIH一共花费3200万美元,成为腾讯的最大股东,并一直持股至今,当前持股比例高达近34%,以2018年1月26日471元/股的的股价计算,总市值接近14840亿港币,在持股的十多年间,单靠分红就已经回本。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连李泽楷都没有长期拿住,在4倍收益时就出售腾讯股票。如果连投资大牛都不能长期握住,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在面对投资收益增长时,怎么能够保证“一动不动”呢。
这便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来探讨,一句简单的“大多数人根本熬不住”,事实上并不能从本质解读。究其根本,“长期不动”的关键,并不在于“长期”,关键在于:
在开始之前,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相当确定的结论:这是一种成长性极强的投资品,因为,
我们的收益 = 投资品成长性 × 投入本金。
如果事实上投资品的成长性是零甚至是负数,那么,我们的收益要么不赚钱,更严重的还会赔本,产生较大损失。
只有对“成长性极强的投资品”采用“长期不动”才是有意义,才有“复利效应”。
更为关键得是,这一步做对了,我们甚至不用想“退出策略”,因为退出策略很简单:
只要投资品还在成长,就没多大必要退出,甚至,没必要退出全部。
这方面,MIH公司就是真正看到腾讯的成长性,才能一直持有其股票至今。
到2000年,腾讯的用户基数达到1个亿,但是始终没有盈利。最终腾讯撑不下去,找到自己的大股东 IDG追加投资 ,IDG 表示腾讯的商业模式根本不靠谱,不能再烧钱了,就没投。
就在没钱部署服务器的时候,一个美国人找上他,告诉马化腾自己是南非 MIH 中国业务部的副总裁,名字叫网大为。
网大为跟马化腾是这么说的 “ 我每到一个中国的城市,就去当地网吧逛,看看那里的年轻人在玩什么游戏。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网吧的桌面上都挂着 OICQ 的程序,我想,这应该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想要看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而与此同时,IDG 和李泽楷都在觉得腾讯没什么发展,愁没人接盘呢。
对腾讯充满信心的 MIH 给腾讯估值 6000万 美元,这是当时 IDG 给出估值的 11 倍!
下面的事情就是开篇所描述的,IDG 和李泽楷听到 MIH 的报价之后兴奋不已,趁着看起来“高价钱”把股票卖了,李泽楷卖出全部 20%,IDG 卖出 12.8% 。
持股至今,MIH收益超过5900倍!
如果我们选择成长性强的投资品,长期拿住有以下好处:
(一)长期有复利
“一图胜千言”
图1 腾讯股票13年走势图
图2 亚马逊股票20年走势图
图3 比特币7年走势图
长期来看,曾经我们以为的山顶,都将变成山脚。
复利效应的威力在于,未来,可能一年的收益,等于之前所有年份收益相加还要多,并且,下一年只会更多!
(二)长期省精力
买过股票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作为股票市场里曾经的短期投机者,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盯盘,关注 K 线图 ,不关注这个我还能关注什么呢?哈哈哈。并且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却又想要分析结果,四处加群打探消息,听所谓“砖家建议”,推荐牛股。
为什么我们要看一段时间 K 线图 ,因为:
刚开始啥都不懂,实在没什么别的可看的;
那 K 线图很刺激人性,总是可以让我们感觉“所见即所得”……
看着那历史波段,作为新手,脑子里经常闪过这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的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的低点再买回来,一定多赚很多!”
这绝对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我们这些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真正的情况是,我们身在其中,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 K 线,基本上很难思考长期 ,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是那么强烈,自己的大脑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分分钟把自己变成赌客却又不自知。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将会围绕K线转动,我们起床想它,工作想它,吃饭想它,可能睡觉做梦还想着它。最后正应那句:繁华落尽,一地鸡毛,徒留空悲切。
但当我们知道投资成长性资产,知道长期的不动的重要性,我们眼前的世界将会不一样。
因为我们“不懂不投,投就长期”,有了这个底子,不用每天盯盘,不用关注K线图,不用四处打探消息,很多的技巧根本就用不着,很多的陷阱就自动消失,很多的无奈纠结瞬间烟消云散……
长期投资对时间精力的消耗,在我们买入的那一刻,就接近结束。我们节省的大把时间和注意力,可以真正投入到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事情上。
(三)长期更安全
现在想来,自己在2015年股灾前后,盯着K线波动,听任小道消息,高频投机交易,
就像是我手里拿着的是火把却去穿过火药厂,并且自己还不知道,也是幸运,最后我居然还活着。而另外一些穿过火药厂的人就没那么幸运,有的伤筋动骨,更有的因为全部压上,最后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
但更为令人惋惜的是,有些人穿过火药厂活下来后,仍然意识不到,他们竟然沾沾自喜,竟然会再拿着火把穿过另外一个火药厂……
如果我们是长期投资者, 如果我们真正透彻了解我们的投资品,如果它长期来看仍然有极好的成长性,那么我们将能无视诱惑,不再追涨杀跌,我们必然更加安全。
二、短期交易
说完长期,我们再说它的反面——短期。从数学的角度(数学不会骗人)来看看短期究竟有哪些坏处!
(一)短期无常赢
我们再看看短期,很多人是做波段,也就是频繁的自以为正确的“高卖低买”。
我们做个假设,这样的确可以,如果我们投资成功的概率是60%,那么意味着我们连续投资100次,其中60次盈利,40次亏损。如果我们把止盈和止损都设置为10%和-10%,那么意味着最终的收益率是350%(1.1^60*0.9^40=4.50)
是的,3.5倍的收益率!而接下来你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怎么能保证100次投资,每次的胜率是60%呐,这个成功率对于多数人来说也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
还有些人,觉得赢的概率高,喜欢全部押上。
如果一个行为(或投资)可能有90%赢的概率,仅仅只有 10% 全盘覆没的风险(比如,酒驾回家可能被抓之后被关很久),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风险并不高啊!可事实上偶尔一次没关系,但如果是频繁冒险,那么实际上这 10% 的风险就相当于是: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 0.478
(或表示为 0.9 ^ 7 = 0.478)
也就是说,连续 7 次都不出事儿的概率已经接近一半了(1 - 0.478),也就比抛硬币的概率高一点,虽然第 8 次究竟是否真的出事儿,概率依然是 10% ……还记得火药厂的比喻吗?
频繁冒险等于主动选择被炸死
(二)短期被抽水
还有个问题我们经常忽略,交易是有成本的。
“抽水”是赌场里的术语,是指赢家要支付盈利中的一定比例给庄家。不要以为赌场太阴险,实际上,开赌场、保证公平就是需要开销的,所以,玩家支付抽水是合理的。也不要以为股票交易所太贪婪,它们收手续费也是合理的,这就是无所不在、不可消灭的“成本”。
公平是有成本的。有抽水机制的赌局本质是倾斜的。因为即便是抛硬币的游戏,加上抽水机制之后,长期来看所有的玩家也都会输光,所有的赌注最终都会转化成抽水者的利润 —— 就好像一个正弦函数被改造成阻尼正弦函数一样。
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收益逐渐趋近于0。
再以股票为例,按照佣金万分之五,印花税千分之一计算,一年10次的换手率,意味着交易成本是(0.05%*2+0.1%)*10=2%。当对于每周就要大换仓的小伙伴们,一年的交易成本已经超过了10%,我们还没有借到杠杆资金,却付出了比杠杆资金更高的资金成本。
高频交易,最后等于是把股市的平均收益都捐给券商和政府。
这就是为什么沃伦·巴菲特总是提醒投资者,盈利的诀窍之一是“减少交易次数”。可他说教了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听得进去。
很多人会说那股市中有大量的量化交易啊,为什么它们能够成功,能够赚到钱。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量化交易是另一种策略,有些量化交易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不知道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是因为它们有策略能把每次的利润控制在交易成本之上……量化交易,虽然看起来是“极高频+细微套路”,但它们
核心是算法,而非高频。
这是数学家和金融学专家通力合作干的事,我们这些普通散户就算了吧。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我们的收益 = 投资品成长性 × 投入本金。
长期不动:长期有复利;长期省精力;长期更安全
短期交易:短期无常赢;短期被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