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其实有一句话说的挺好:“那是你跟着他走,默默地看着他远行。”这是颇有诗意的教育。与“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推”有些挟持的感觉,而“跟”挺好,不紧不慢,他由他的行动,而你有你的扶持,互不干扰,然后又互为牵挂。
这是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最好的教育状态。
太为关注,太为束缚,太有规矩,然后一个个的人,最终变为了模子里的物具,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特点,普天之下,都张一口,都想一念,没意思。太为放纵,犹放虎入山林,弱肉强食倒是没问题,如果吃人了,就成了问题。适当的规矩和约束是必须的,因为,道德有底线,社会有规则。有首歌唱道:爱就如放风筝,如果太计较就有悔恨。其实,教育就如放风筝,拉得太紧,放得太松也有悔恨。教育的最好距离,就在放与不放之间,风筝才能才会飞得更高,更远。
最好的教育,不是放纵,不是管束,需要在收与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像太极,阴阳相长,动静结合。恰似流水,无形,但遇方则方,与圆则圆,处处有形。看似无力,实遇刚则柔,遇柔则刚,纳千钧于无形。教育如水,润物无声,濯污洗垢,了然无痕。
教育是为政治和理想服务的,要讲大道理,要爱国、要奉献、良善、正直,这毋庸置疑,但是,也要讲生活的情趣。毕竟,教育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它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就不存在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而服务,这样的教育,才接地气,才接人气。我们不一定指望孩子都能成为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领秀、总统,但是,我们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和幸福的人。这,是人性的追求,这也是人生的归宿。
从这一点说,教育呼唤一些情趣。做一些无用的事,读点无用的书,少一点功利,然后,我们才能从有用之中,挤一点滋润生活幸福的养分,让人生开出一朵一朵的小花出来——吃一杯茶,参加一次聚会,放肆地大笑一阵,面对一朵花默默凝视,或者,看一段无聊的电视感伤。多么无聊,但是,缺少了这些,人生又多么地无趣、残缺。
教育是技,它是朗诵、积累、计算、实验,是课堂上的指引,是劳动的技能,它是知识、方法,它是生存的必须。教育是道,它是喜怒哀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内心的感受,是灵魂的勃发。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技,我们的灵魂会缺失,内心会僵硬,情感会麻木,生活会无趣。如果只谈道,我们只会陷入虚无,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只会夸夸而谈,而不能踏实做事。只有两者交融、汇聚,教育才能迸发力量,教育才能开出五彩缤纷的花。
更多的时候,这个时代呼唤“道”的教育。因为,我们在“技”的教育上,走得过快,走得过远。当脚步超过灵魂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脚步”等一等“灵魂”,让“技”和“道”聊聊天,说说话。我们应该让“道”超越“技”,因为“道”,在很多的时候,是可以拿来指导“技”的,因为,缺失灵魂的教育,也不叫教育。
教育不一定在课堂上、校园里、家中。它并不局限于某地、某时、某人。他并不全是人对人的指引、教化。一草一木,均为师,一言一行,都为例。山川大地、飞鸟走兽、花草虫鱼,都是教育,山川指引我们崇高、巍峨,河流教化我们宽广、伟岸,花草让我们学会坚韧、蓬勃,此时,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社区医院、机场车站、商店卖场,有人活动的地方,都能成为教育的场所,我们在这儿,会读懂团结、友爱,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悲欢。透过缝隙的阳光、翻滚的浪花、高山的常年不化的白雪、墙角生长的野草,这凝固的一瞬,也是教育,我们会读懂生命的惊喜、无常、变幻。
教育的发生,随时随地,无影无形。
教育是什么,它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