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性别比率(Sex Ratio)
- 100个女性中男性的比率
- 比率越高,男性的数量越多,观念更为传统。
eg.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以贞洁守礼著称。 - 比率越低,男性的数量越少,关系更为开放。
eg. 古罗马时期,以骄奢淫逸闻名。
男女数量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
- 性比率高->女人稀缺->男人得一女便希长相厮守-> 方法①鼓励成为家庭主妇(经济依赖丈夫)②反对离婚
- 性比率低->女人过剩->不愿只得一女->①提倡女性自主独立/推迟结婚/自由离婚
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接纳,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标准。
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
- 容易亲近他人
- 依赖被依赖都能觉得安心
- 不会忧心独处与不为人接纳
- 婴儿时期经历:只要哭喊,便能得到抚育者的关怀。
- 儿童时期,面对陌生危险环境时:能很快安静下来,勇敢探索陌生新环境
痴迷型
- 希望投入全部感情,但经常发现对方不乐意如期望一样亲密。
- 没有亲密关系则令人不安,会担心对方不够重视自己
- 婴儿时期经历:哭喊时,抚育者时来时不来,来了有时热情,有时心不在焉。
- 儿童时期,面对陌生危险环境时:大哭大闹,紧抱妈妈,尽管父母一再强调其安全。
恐惧型
- 和他人太亲密令人不安
- 渴望亲密,但很难相信或依赖他人
- 担心太亲密会受伤害
- 婴儿时期经历:抚育者带着拒绝或敌对态度,勉强为之。
- 儿童时期,面对陌生危险环境时:躲开大人,跟父母保持距离,即使害怕也不愿发生亲密接触。
疏离型
- 无亲密关系也安心
- 独立,自给自足更重要
- 不喜欢依赖他人,也不喜欢被人依赖。
- 婴儿时期经历:抚育者带着拒绝或敌对态度,勉强为之(书中为回避型,未明确提疏离型)。
- 儿童时期,面对陌生危险环境时:躲开大人,跟父母保持距离,即使害怕也不愿发生亲密接触(书中为回避型,未明确提疏离型)。
回避亲密和忧虑亲密的维度图
性别角色
- 工具性特质 跟任务有关,所谓男子气。
- 表达性特质与社交和情感有关,所谓女人味。
- 双性特质,同时拥有两者。比如职场上发挥工具性特质,有效捍卫自己的利益,回家后发挥表达性特质,可以细腻温柔安慰失去宠物的孩子。
两种特质,男性女性都拥有,能高低变化,而并非男人一定就是工具性特质,女人就一定是表达性特质,只是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
相处模式的容易度
最新研究报告参考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问题的提出/問題意識
- 个人经验 &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
- 先前的研究(先行研究)
为回答某问题所作研究可能引发新问题
个人观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对前人研究的了解+自己的理论视角
-
两类问题
①对事件自然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
②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2.被试的选取(サンプルの選択)
①方便取样(convenience sample)
方便研究者取样,but 有局限性,只能代表某一类,某个地方,某个阶层,应用的广泛性较差
eg. 大学教授以学生为样本
②代表性取样(representative sample)
确保样品跟总体样本的相似性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则可以弥补彼此的缺点。
3.研究的设计
①相关设计 (correlation)--相关关系
XY的相关程度 -1.00~+1.00
+1.00,XY负相关
0,XY没有关
-1.00,XY正相关
注意:相关≠因果
但是,某些高端统计技术却有可能在相关设计的结果上得出一些因果联系的可靠结论。
②实验设计(experiment)--- 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