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思念,让我度日如年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我们现代有句使用率很高的话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意思是,一天不见,就像过了三个季节一样漫长,这句话一般是用来形容恋人之间的思念。分隔两地的情侣,彼此朝思暮想,无时无刻不想马上见到对方,不在一起的日子仿佛度日如年那般难熬。而这句话的出处正是《采葛》,诗中的原话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采葛》算是《诗经》中比较通俗的一首山歌了,稍微懂点古文的人都能读懂它的意思: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天不见她的身影,就像过了三个月!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的身影,就像过了三个秋季!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的身影,就像过了三年!
“葛”即葛藤,可以编篮子,可以织布,还可以入药,是一种用处比较多的草本植物,穷人家用得比较多。在我们刚背着书包上学的年纪,古代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小姑娘们就背着筐子上山采葛去了。
《诗经·唐风·葛生》有写到“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那时候的自然环境没遭到破坏,漫山遍野都能找到葛藤,不像现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很少有原始的绿色了。
“萧”和“艾”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即艾草,也叫艾蒿。在我印象中,一提到艾草我会第一时间把这种植物和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一是清明节,一是端午节。很多地方有清明节吃青团的风俗,而青团就是用嫩艾草的汁加入米粉中制作而成的。至于端午节,艾草则被插在门上,有说是驱鬼辟邪,也有说是用来避瘟疫。《荆楚岁时记》有提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除此之外,艾草还可以用来驱蚊子、针灸、拔火罐,等等。
总之,葛和艾是古时候常用的两种植物,难怪姑娘们上山劳作经常要去采摘它们。我发现在古诗词中,经常会有采什么采什么的句式,比如乐府诗《上山采蘼芜》的第一句就是“上山采蘼芜”,蘼芜是一种香料。《诗经·周南·卷耳》中写“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年代,人们过的就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男人们上山打猎,下地干活,女人们则在家带带孩子织织布,还有就是上山采草药、采香料,等等。
有些地方的人以黑为美,以胖为美,原因是勤劳贤惠的姑娘会经常下地干活,时间一长,皮肤晒黑了,腰杆子也变粗了,但是这样的姑娘适合娶回家当老婆,也就是他们眼中的“美”。
先秦百姓的审美标准虽然不是黑与胖,但当时的男人们肯定也觉得适合娶回家的姑娘必须要勤劳贤惠,而勤劳贤惠的评定标准就是干活的多少,如果能像刘兰芝一样“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就更好了。
《采葛》中的男主人公这么思念那位姑娘,证明姑娘肯定漂亮又贤惠,有值得他牵肠挂肚的地方,而他最喜欢的,或许正是姑娘的勤劳。
采葛、采萧、采艾应该都是泛指,姑娘平日干的活肯定不止这些,有可能男主人公想念姑娘的时候,他脑子里浮现的恰好是这些采集的场景。不仅男人如此,很多以女子口吻写的山歌所描绘的也是这样的画面,典型的比如《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丈夫出征长时间未归,妻子牵肠挂肚,就连采卷耳的时候也不忘思念。这里的卷耳我一直弄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原来正是苍耳,果实长得像枣核,上面有钩刺,可以粘在动物身上,以此传播繁殖。
《苍耳》是以女子口吻写的,《采葛》是以男子口吻写的,内容却都和思念脱不了干系。思念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东西,一旦害上相思,也许那会成为最严重的一种病。我们去KTV唱歌的时候,男生们最喜欢点的歌之一就是张震岳的《思念是一种病》,“我想我的思念是一种病,久久不能痊愈……”
思念不分古今,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秋风词》中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走入了相思之门,便知道了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早知道相思如此令人牵肠挂肚,还不如当初就不知道。可有时候人的心却是不受控制的,就好比在恋爱之前,每个人都会对未来的另一半有无数憧憬,有人希望对方长得好看,有人希望对方有钱,然而一旦遇上对的那个人,无论他有多穷困潦倒多丑陋不堪,你都无法阻止自己的心。思念更是如此,要不然就不会有“相思成疾”这一说法了。
热恋中的情侣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分离,他们恨不得睁开眼就能见对方,甚至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一旦对方没有出现,心里就特别牵挂。《采葛》中的男主人公想必也是处在热恋期,不然他的相思也不会越来越浓烈,一日不见,由原来的“如三月兮”到“如三秋兮”再到“如三岁兮”,层层递进。
思念是一种病,思念之苦让我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