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我摘】
這週探索的方法是 persona,藉機撬開一些有關 persona 的疑問,並搭配 Successful User Experience Strategies and Roadmaps 書中 persona + use case 的案例,看別人在實務上如何應用,最後也自己做了些練習。
簡單說,就是利用 persona 更同理 user 需求後,再借助 use case 把焦點導向產品,比較能有效找出對 user 有意義的點去改進,不浪費成本。
【心得】你連我連你
persona 連結產品團隊和 user,use case 連結 user 和產品,產品團隊在連結過程中抓到重點,做出改變,回饋給 user 。
UX 研究方法,不外乎是想了解 user使用產品的流程、動機、困難等,找到改善的切入點,與開發的機會點,只是不同方法切入點不同,抓到的重點也不同。
製作 persona ,切入點是 user 本身,相較其它從產品層次切入的方法,persona 可以帶出更多情感需求、情境故事,它最強大部分,可能不是調整產品,而是調整「人」的心態 - 讓客戶看待產品的心態、產品開發團隊看待產品的心態,從「我們覺得怎樣比較好」過渡到「小明 (亂取的 persona 名字) 覺得怎樣才好?」。
persona 再搭配 use case,我們可以更清楚 user 情感情境和產品功能之間的關係:哪些功能任務對 user 而言是重要的?在何時何地重要?為甚麼重要?進而抓到改善服務的焦點,而非任憑己意亂槍打鳥。
以下圖來說明:persona 讓客戶開發者更了 user,和 user 產生連結,再搭配 use case ,又把 user具體連接到產品使用情境、功能,也就是產品身上,最後這一連串吸收又回到客戶開發者身上,回饋到產品服務身上。
【persona WHY】
1.為何要做 persona?
觀念上,設身處地了解目標 user,同理對方,是發展設計的基礎,也是 UX reseracher 所需培養的寶貴能力。
實務上,做為團隊成員彼此之間的溝通工具、團隊與客戶之間的溝通工具,即便 persona 多是利用真實元素模擬出的虛構人物,回想自己看電影時那些超級入戲的時刻就知道,人類與生俱來的想像力與同理心作用力有多大,因此,當我們利用 persona 進行討論時,更容易代入 user 使用情境,以 user 為中心去思考,從此我們解決的不是冷冰冰的問題,而是有血有肉的、也許是一個名為小明的人的問題 (小明 forever) 。
2.為何 persona 搭配 use case 效果更好?
簡單來說,use case 就是產品和 user 的互動情境,用來釐清 user 需求,幫助開發改進產品功能。
人是在互動中確立自我,persona 中強調的個人特質、需求、動機、態度,會在與產品/服務的互動中,更清晰地揭露,了解這些,團隊才能在調整對應功能。
【persona WHAT】
1.persona
主要在了解產品 user 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的內在動機態度
關鍵句:為何使用?
內容通常包含…
人口統計:包括年齡、收入和教育水平
目標:user 嘗試完成甚麼?
動機:user 為什麼想要做?
挫折:甚麼東西妨礙 user 做事?
行為和任務:user 完成任務的流程為何?
約束/限制:甚麼東西限制了 user 的行為?
其中關於情感層面的動機、挫折尤其重要,因為這類原始驅力對行為有強烈影響,並且經常是潛意識的作用,當事者未必能察覺。
2.use case
主要在了解產品 user 實際上如何和產品互動
關鍵句:如何使用?
內容通常包含…
目標:user 的使用目標
接觸點:user 與產品、系統或技術的接觸點
環境:user 的操作環境
步驟:操作步驟
流程:user 活動流程
條件:操作的先決條件,例如:「為了做到 A,user 必須先做到 B。」
【persona HOW】
每個團隊可能有不同 persona 製作方法,同時也會因專案目標進行微調,重點是明白步驟背後的原因,分辨不同做法的優缺,並根據情境選擇合適方法,這邊僅提出 persona 製作的大方向,以及一些注意事項,但事實上這從來不是制式的流程。
1.進行使用者研究
目的
蒐集使用者行為
方法
可以藉由訪談、脈絡訪查、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
2.收斂使用者研究
目的
整合使用者研究資料。
方法
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親和圖表,將前面蒐集到的使用者行為階層式分類,從最底層的行為提煉至最上層的價值觀,接著尋找眾多 user 的行為價值中,有哪些共同特性、模式,藉此將 user 分群。
<插播>具體該如何對 user進行分群呢?
假設,我今天要做一個跟旅遊有關的服務,決定製作 persona 了解潛在 user 對於旅遊的想法,前面已經做過使用者研究,也整理完相關資料,現在想對 user 進行分群,藉此找到新服務的設計切入點,或者更精準地回應特定族群需求,現在該怎麼做呢?
接下來展示之前課堂上學到的做法,供大家參考。
1.先找出可以區分user 的變量,做出變量表,變量表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行為變化量表、一種是人口變化量表。
2.找出在此變量上的極端 user,作為該變量的起點與終點,再將其他 user 擺入變量表的相對位置。
3.把落在同一刻度的 user 以實線圈起,把落在相鄰刻度的 user 以虛線圈起,若發現某群 user 的實虛線圈圈數量-也就是他們在所有變量中,位於相同或相鄰刻度的次數,大於變量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們將這群 user歸類為一個族群。
落在同一刻度的 user 以實線圈起,把落在相鄰刻度的 user 以虛線圈起
3.篩選修改,補充細節
以下兩點寫在一起,因為兩者互相影響。
1.討論不同族群對於產品開發的重要度,並排出不同 persona 的優先次序。
目的
定出不同 user 族群對產品開發的重要順序,優先聚焦最重要1-2個族群。
方法
根據客戶目標、user 目標,協調出不同 user 族群的優先次序。
2.探討每個族群的行為目標、人格特質,並從實際資料中補充更多與產品互動過程的細節。
目的
了解到底是甚麼力量驅動該 user 族群使用產品,以及這群 user 和產品互動過程的重要細節,例如:挫折、愉悅等。
方法
1./不斷針對行為表現問為甚麼,定義該群 user 行動目標背後的價值觀。
例如:
user 每天固定早上7:00去健身房 > 為甚麼?
因為他喜歡早晨時間的健身房>為甚麼?
因為早上人比較少,他比較容易用到各種器材>還有其他原因嗎?
每天一開始就完成一件重大事情,例如運動,會帶給他成就感,覺得今天有個好的開始。
2./從姓名外表到優缺喜惡都討論,學習像編劇一樣從裡到外了解並定義角色身分特性。
4.校正 persona
前面步驟產出的 persona 雖是根據真實 user 資料製作而成,但在團隊討論過程中難免有主觀偏差,因此需要在這個步驟進行校正。
目的
將 persona 調整得更接近真實 user,應用於產品開發時效果較好。
方法
可以邀請和 persona 描述相近的真實 user 看過 ,徵求他們對 persona描述的認同與不認同之處,以及為甚麼。
5.呈現給客戶/產品開發團隊
將 persona 放入故事情境,具體呈現 user 可能如何和產品互動。
目的
具象化 user 和使用情境,讓參與者更能帶入 user 狀態,有助討論。
方法
1./人形看板
邀請和 persona 中描述相近的素人扮演腳色, 製作等身的人形看板。
2./親自扮演
發放劇本,讓參與者扮親身扮演腳色,體驗其使用心境與情境
3./雙向互動
請素人扮演 persona 腳色進行演出,或者設定橋段,邀請參與者與之即時互動。
【persona TIPS】
1.先釐清業務目標
釐清客戶商業目標,才能確定有沒有做 persona 的必要、 persona 中要強調的項目、persona 的做法。
2.初步蒐集資訊
可以先訪談客戶公司內部了解 user的人,例如:行銷團隊、資料分析團隊、產品經理、客服部門等,以快速且不須額外花錢的方式蒐集初步資料。
3.找出潛在 user 共通點
尋找 user間的共通點、共有模式,也許是都精通某項技能、都有相同動機、擁有相似生活型態,再依照產品性質、商業目標設定關鍵因素,將在關鍵因素上表現相近者分進同一群。 (其實就是前面 persona HOW 提到的分群步驟)
4.設定多樣使用情境,「如果這樣...會怎樣?」
為 persona 設定多樣使用產品的情境,目的是盡可能從各個角度找出 user 可能面臨的問題點、機會點。
5.從動機阻礙找機會
想辦法釐清不同 persona 在他們的任務情境中的動機、阻礙,目的是從中探出 user 的需求痛點,讓產品和 user 更契合 。
6.盡量最少化你的 persona
意思是不做不必要的 persona。
改變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太多 persona會讓產品很難做對應修正,找出和商業目標最有關係的幾個群體製作 persona ,鎖定後深入尋找痛點與機會。
謝謝閱讀。
參考資料
http://www.ux-lady.com/diy-user-personas/
https://www.usability.gov/how-to-and-tools/methods/personas.html
Successful User Experience Strategies and Roadmaps-Chapter-3-UX-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