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蓉城,一如既往地闷热。而参加行知研习营的教师热情,更是点燃了蓉城的盛夏。我以为我是个爱学习的人,但我发现,爱学习的人遍布天南海北。与坐了40个小时火车赶来的可爱的人儿相比,我们4小时的车程,实在不算什么。
会场里座无虚席。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节节精巧的示范课,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场习作教学的饕餮盛宴。老师们奋笔疾书,认真记录;会场里镜头晃动,大家都想留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大家掌声不绝于耳,掌声里饱含着与大师零距离的激动满怀,饱含着对大师高深见解的无限认同;倘若大师的某一观点,正中自己也曾一闪而过的思考,掌声就更为热烈了,其中还饱含着与习作教学,与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
每一个半天的议程结束,人潮涌动的楼梯口,总会听到有人在谈论,或高声,或低语,或激情,或冷静。“嘿!蒋老师今天讲到的训练方法,我从四年级起就是这么训练的!”“我觉得管老师说得太有道理了!”“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写作’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回去也要尝试一下。”……
大家都带着困惑而来,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家都希望通过研习,能解了自己的疑惑,得一条明路,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顺,走得更远。然而,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我们是否真的能通通学为所用?若各路皆学,是否会乱了经脉,最终走火入魔?有时候收获太多,反而等于没有收获。经历了两天大容量的研习,我在键盘上敲下了“返璞归真,大道至简”八个字。也许在研习中选择一些于自己有益的信息,帮助自己减少教学的枝枝蔓蔓,方能回归本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格物致知 致敬大咖
“行知”研习营值得加入,这里大咖云集,每一位导师都自成一家,为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5日报到时,就偶遇了管建刚老师,他亲自为我们团队老师拍下来此次研习第一张合影,并与我们一一合影留念,这让我们此次研学一开始就充满了惊喜。
管大对学生习作的研究之深,更是让我们震撼。管大在培训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了深入剖析。解决写作动力的路径——班级周报如何操作,管大一步不落地倾囊相授。而“动力系统”分享中,管大讲到了自己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用到的各种奇招,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没有经年累月的深入研究,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奇想妙招,把学生哄得服服帖帖跟着学习作文?自98年起,管大用20余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研究作文教学。
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习作——《父与女》,在重庆听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听。即便听两次,也是深有感触。课例中,张老师呈现的画面,动情的语言,一次次让人泪湿双目。祖庆老师着力于研究创意写作,着力改变当前小学生写假话、空话、套话的现状,着力于让习作成为学生个性化展示,成为他们真我的写作,让学生学会用别人未曾有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学生用习作贴近生活,释放天性。祖庆老师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我想这也得益于他一贯致力于儿童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方面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
何捷老师的课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教师,在何老师的课上,都变得轻松自如。然而,看似散漫,何老师却是处处把着脉的,课堂轨迹毫不偏离。比如在今天的课堂上,游戏时,笑点无数,但何老师总会适时提醒孩子们“盲人雕塑家开始观察了,请你们仔细观察他的各种细节。”“把这句话记录下来。”“关键词——失败,记录!”……因为有了精准把脉,因为有了独有的“何氏幽默”,何老师的课才会如此精彩并有趣有效。他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孩子的真诚关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习作课三问“他会不会爱上写作?他会不会改变对写作的认识?他会不会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值得我们深思。他“放长线钓大鱼”的习作教学观,值得我们深刻自我反省。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像何捷老师一般,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可他的功力,没有10年、20年的修炼,也是无法炼成的。又岂是旁人观之一二就能学会的?
导师们各有所长,在语文教学中深厚的修为,让我们佩服。行走于小学语文领域,我们都应向他们致敬!
知难而行 返璞归真
致敬大师,致敬他们对阅读写作的深入研究,深入到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距离。我们更应该致敬的,是他们走在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的那些深深浅浅的脚步。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有人说,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管建刚老师坚持用“发表”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数十年如一日,张祖庆老师坚持让“微电影”与习作无缝链接。数十年如一日,何捷老师坚持老顽童式的游戏习作课堂。数十年如一日,蒋军晶老师坚持对群文阅读的深入研究,让学生读写共进。
每一位导师的真知灼见都源于数十年如一日对某一个领域的深入研究。而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个中艰辛,几多付出,恐怕只有导师本人才更了解。因为没有放弃,才有今日之成果。就如同张祖庆老师说的,只有坚持做下去,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过去这些年,每次外出培训,我总希望能将讲师们的优点都带回去,研究,实践,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妄想集大成,结果反而收获甚微。
今天,管大说,一开始贪心的人,往往都会死在贪心上。一个人妄想吃掉一头牛,往往会无从下口而将整头牛弃之不顾。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如同肢解一整头牛,切得足够碎,他们就能消化。学生学习作文如此,老师有有何区别呢?老师想要成长,只要将众导师的思想精华这头“牛”不断切割,切割出自己能嚼碎的适合自己的那一块,嚼碎,消化,才能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东西。
管大说,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你只需要挖一口井就够了。你找准一个点一点一点往下挖,挖深挖透,直到挖出水来。你会发现,只要打通一个点,地下的水都是通的。管大的这些话,我一字不落地记录了下来。学生的习作指导如此,老师的成长也应如此。找准中意的那个点,一点一点往下挖,挖深挖透,直到挖出水来。
于是,反观自己过去十余年来,一路摸索,终于找到了自己中意的那个点,那就是阅读。自己喜欢阅读,希望引领学生阅读。这口井,从一年前才开始决定往深了挖。现在,我决定把它深挖下去,把它挖透,直到挖出“水”来。我想只要挖透了,阅读和习作,和学生素养,也就通了。而我自己的自我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与孩子的成长共生了。
修掉语文教育这一路上的枝枝蔓蔓,专心做自己想做的教育,关注学生根本,也算返璞归真了吧!
锻造梦想 大道至简
写到这一点,我似乎有些豁然开朗了。
我相信但凡选择教育的人,都满腔情怀。接过每一只家长交过来的小手,都满心欢喜,对六年后交回去的孩子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成就孩子的一生,是每一位人师的梦想。当寻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简简单单迈步子,踏踏实实走路子,用智慧化难为简。久久为功,坚持下去,静待梦想落成。这也许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