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共享读书摘要:http://app.yinxiang.com/l/AAxZsk_1oMJCJpo29ozJtSrnW5K5uux_BzU/
在适当的情境下看适当的书,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不是同一个关注点,读者就和作者发生反应上的偏离,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或者对牛弹琴的感觉。一本商业的书,我却把注意力放在了人生这个主题上,可能是因为最近我一直都困惑这个吧。
这本书广受好评,说明其是一本好书,起码在商业这个领域来说给了很多人启发和思考。就是带着这样的初衷,拾起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其实,我一直很尊敬中信出版社,但是又很少看中信出版社的书:之所以尊敬是因为中信出版社总是站在时代前沿,之所以很少看是因为我总觉得商业不确定性太大,出版超过一个月就失去大部分商业上的作用了(因为作者写这本书可能就花了一年的时间,而他的想法大概是一年前的想法了)。
之前看过一本我觉得至今为止看到的最棒的一本商业(不是经济学)的书,叫《光环效应》,虽然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印象实在很深。这本书通篇即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商业永远不能像数学一样准确。这本书例举了很多曾经久负盛名的针对商业或者针对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或者期刊文章,包括《追求卓越》之类的大神级的书。《光环效应》告诉我们,这些书里面曾经一直赞扬的公司,真正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并非公司变化太大,相反有很多公司失败就是因为那些被许多作者赞誉颇深的“品质”,比如固执的领导者、精细的管理架构、随机应变的公司战略……不胜枚举。为什么被无数管理学家、商业专家赞誉不断的公司会失败呢?为什么有的杂志会在不同的时间针对同一家企业进行截然不同的评论,甚至是针对同一个领导人的同一个性格呢?
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第一,如《光环效应》这个名字,那些赞誉之词大多是在公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发表的,其实这里面带着很多的偏见,因为光环效应而产生的偏见;第二,商业分析基本都是马后炮,其实结果出来了,原因想怎么推都好了;第三,商业本非科学,并非使用的数据多就准确,相反,商业更多的是一个随人的意志很容易转移的领域,领导者的一拍脑袋可能就腾飞了一家企业(或者败了一家企业);第四,研究者同样带着主观色彩参与商业的研究和讨论中,其针对一个课题选取的案例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操作,并无公理可循,这样的结果必然受时间、地点、人物的影响;第五,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世界这么复杂,凭什么跟着你一个人的思想走?
回到这本书,之所以尊敬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彼得蒂尔。和他形成对比的,是那些没有成功过的所谓的成功专家、没有管理过大团队的所谓的管理学家、从没有创业成功过的创业家……彼得蒂尔创办过PayPal,是Facebook的第一个外部投资者,其创办的founders fund基金为为LinkedIn、SpaceX、Yelp等提供天使资金。相比较于分析各个企业的成败兴衰(其实所谓的成功和失败秘诀,企业老板自己都不知道,不然怎么公司的发展还是比思考的快呢?),谈谈自己在行业摸索中的经验反而让人觉得心妥。写商业书的人,书里面是不可能不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即使是很谦虚的人,只要他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书里面或多或少都包含着自负。这本书也不例外,从第九章的标题“基础决定命运”就可以看出,所有的一刀斩在理科生眼里都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并不影响我对作者的尊敬和对书里面重要观点的赞同和思考。
书中将发展分为两种:水平发展和垂直发展。作者认为全球化是水平发展,而科技进步是垂直发展,而其中其最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科技进步。我认为,创新也可以类似划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无疑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源动力。书中关于商业第二个让我觉得特别赞同的观点就是,作者认为投资过热会造成新的经济泡沫。从最近一段时间投资市场的稍微冷却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投资者开始不那么疯狂了。之前我一直很奇怪,包括在北京实习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创业者,为什么那么多投资人,为什么那么多钱?这些资源竟然多到了杂乱的程度,甚至需要FA这种新机构的帮助,张口闭口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突然觉得原来我们生活在如此有钱的社会里面。投资人的大手笔,创业者不灭的热情,反观我们身边的知名企业,我们手机里面仅存的几个APP,到底这些钱都拿来干嘛了?当大家都一股脑的钻进这个圈子,难道不会造成资源的巨大重复和浪费吗?类似于滴滴快的烧钱不赚钱的企业比比皆是,大家都说关注的是未来收益、是未来对市场的大份额占领,可是未来到底多远?到底要花多少钱培养一个行业老大才算极限?当这些大笔大笔的钱花的无影无踪的时候,房地产也没有便宜一些呀,这些钱花的理性吗?
每一次的狂欢,都可能带来悲剧。
有钱人不知道应该拿多余的钱做什么,于是交给了银行或者基金,银行和基金不知道拿钱做什么,于是交给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不知道拿钱做什么,于是给了创业者。。最后,我们似乎把整个社会的很大一部分财富交给了这些创业者,期待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或者金钱。如果资源是一定的,那么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赌博。
万众创新是很棒的,但是万众创业到底是好是坏还值得考量。当改造社会的热情变成了杀红了眼的烧钱者,创新的本能也就失去了许多。竞争的目的不是干掉对手,而是提升自己。竞争应该是以对手为参考、为动力,重点还是自身的进步上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