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人大经济论坛里对于论文《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形态与创新途径》的笔记摘要,不得不佩服这篇论文对于之前理论思维的概括整理,以及今后这思维之路将如何走下去。虽不会做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但其中的思维方式,值得我好好学习一番。善假其物,举一反三,于是立此存照,以便其观。
一门成熟学科至少需要具备5种理论形态:
(1)结构型理论——揭示事物的内在结构,例如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
(2)本质型理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德鲁克对企业本质的洞察;
(3)关系型理论——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两种类型,一为概念型关系理论,例如魅力型领导与其追随者间的关系,另一为变量型关系理论,例如期望理论中期望概率和效价之间的关系;
(4)演变型理论——揭示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演变趋势,例如调节变量的研究;
(5)元理论——审视学科的性质及现有理论形态,例如人性假设。
以组织行为学为例探讨组织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结构型理论大多局限在构成要素的探索,忽视要素间关系的研究。例如,学者们只探讨变革型领导的维度,而忽视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2)本质型理论混乱而匮乏,例如领导理论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是内涵清晰的准确概念;
(3)变量型关系理论研究占主导地位,概念型关系理论发展严重不足;
(4)对演变型理论建构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5)元理论扭曲畸形,本领域的学者缺少共同信念。
组织管理学科理论创新的路径:
(1)反思学科的基础逻辑,改造学科的元理论;
(2)超越文献空白,加强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
(3)选择理论创新的着力点,打开理论创新的空间,包括重释旧概念、凝炼新概念、重释旧关系、发现新关系、整合现有理论等;
(4)培养有利于理论创新的思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