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收成的年末里,不自觉放慢了脚步。
往年的假期里总是豪情万丈,却也布满了焦虑。
有了收成,不免对自己有了信心,
步履从容,不慌张。
按部就班就看喜欢的书,做无用之事。
年末清扫,守着小小一方天地里。与家人一起,分外踏实。
在家中事务的富裕里运动、学习,
有了时间去琢磨,去深入,分外珍贵呢。
徐老师说,一名母语教育者应该有基本的理论基础,从儿童观到师生观,从教育观到教学观。我不禁停下来想,如此这些,我都有哪些独立的思考呢?很是汗颜,几乎空白的。记得暑假研习营的时候,穆老师开头就提醒我们,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还有课程观,希望我们在听讲座的同时,试着梳理这些零散的观念,再进一步归类,让自己的头脑试着分类,是思考的清晰,更是思考的深入。
人啊,知而能行并不容易。记得那时候,笔记本里单独留出了两页空白。讲座结束后,空空如也。说到底,还是这些观念区分的意识淡薄,行动意识差。徐老师的课听了好些遍了,也是这一次唤醒了我对于这些观念区分与思考的意识。
随着反思的深入,才慢慢发现需要下功夫的细节,人的谦卑从反思中来,反思中看到自己的无知,又岂敢造次。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徐老师讲到了教育的目的。从文字学的角度,追根溯源“教育”二字,就会发现文字里的智慧。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实现自我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育,是儿童的自我成长;教,成年人的引导、勉励、鞭策。循着这条主线去思考,自然而然的“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就是根本了。成尚荣先生说道,教师而言巨大的观念转变在于从现实性到可能性的转变,当我们把所有的目光定在了此刻时,无论如何都心生不了教育智慧的。因为现实里总也是不如意的,执着于这份不如意时,就会心生怨怼,充满评判与挑剔。还能回忆起自己被现象所驱使时,自己凶神恶煞的样子,别说别人了,自己都觉得厌恶。
一切的转机在何处?在可能性的观照里。儿童是伟大史诗的草稿。这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诠释了一种儿童观。可能性是伟大的,在于指向未来的可能性是具有当下引导的力量的。教育视野的转变从当下的不圆满转念叨未来的美好的可能时,当下会心生一种从容,进而在从容里产生一种积极推动的智慧,这便是教育智慧的转机了。成老说:教育的使命就是让美好的可能性尽可能得到实现。于可能性而言,作为教育者得有这份洞见的能力,洞见到美好与险恶,险恶存在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警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的慎言慎行让我们的教育言行走向一种凝练与温和,这是尊重的落脚点。成老还说:尊重是道德的起点,也是人性的起点。这句话的深度解读是一切的尊重是道德的要求,从自身生命的圆满实现的角度;尊重也是人性的要求,从教育对象的教育完成的角度。当尊重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一种言行时,才不会落于空话的窠臼。反思自己,到底是离尊重远着呢。实现的可能性是深入的认识,然后一点点落实,在落实里体会从可能性到实现性的甜蜜,正是这份甜蜜是人慢慢走向精神圆满的高地。
我想,人的成长一定是精微的深入之旅,当人的精神试着从精微之处着眼,深入下去的时候,一切路径在心中自然呈现。心有定力,循着这条路,通达之处未必世俗般功成名就,但心底丰盈,内心通达,我希望未来的自己是一个通达温婉的可爱老太太,哈哈。
我想,无论主动选择让自己深处自然之中,还是阅读、反思,都是让自己不断扯脱于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假象,给自己主动营造一种扯脱的环境,在这份安宁中找到内心的迹象,循迹而行,也许很多事就成了。如上所言,伟大的可能性在哪里,其实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对于未来也许充满一种可爱的期待,但这份期待里是否清晰可见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丁亮老师,他把这个叫做天命。天命不可捉摸,就如同一个人来到世界的出厂设置一般,每个人来到人间一遭总有一种使命的,或者理解为一种天赋。这个天赋的寻找之路,也许是显而易见的,也许跟经历有关。回到我女儿的成长之路,她的第一个梦想是成为一个考古学家,因为对于恐龙的痴迷。她的痴迷是让我钦佩的,只要关于恐龙的一切她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全盘接受。记得今年夏天我们带她去莱阳恐龙博物馆时,两眼一抹黑的我听到她跟导游姐姐侃侃而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询问时,我身在其中慢慢领会到恐龙世界对于她而言巨大的吸引力。我想那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对于女儿而言是一种可以找到自信与闪光的地方。最初的最初也许就是一张恐龙图案,慢慢的,她在积累关于他们的一切,然后欲罢不能。后来,她得知恐龙已经灭绝,一切恐龙都是考古学家发现的时候,她跟我说立志当一个考古学家。从此,爬山嫌累的她会坚持下来,走路嫌苦的她暑假里跟我徒步十公里每天四公里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我真切感受到了天赋也许就是允许孩子自然而然的勇气吧,这份勇气里有一份懂得,因为懂得,所以分外珍惜。而这份懂得从何而来,也是从阅读中来,从阅历中里,更是从反思中来。
成老说,可能性实现的条件有三:给予时间、梦想、倍加鼓励。
昨天听林老师的书法课,老师谈到了“不反应”的作业。老师解释道:不反应就是让自己与外界留有一份空间,以此扯脱开来,最后实现的是能量消耗的降低,留余更多时间给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我想,这一点跟“给予时间”是一个道理。回想下,如今的家长们留给焦虑的时间精力已经将生命消耗殆尽,哪还有什么富余留给陪伴成长呢?人的精力心力实恒量,总共就那么多,我们得学会主动降低损耗,让自己随时节能。面对孩子,从现实性转换到可能性的频道,对于当下的意义就是转念带来的情绪的转变。对于成人的教育者来说,情绪管理不仅对于被教育者很重要,对于我们而言,那是教育效果的关键,更涉及到教育效率的问题。被惯性驱使的教育行为,总也缺乏一份理智与智慧的。
回到梦想中来,我们是不是轻视了梦想呢?我们总以为社会形态的一切来评估孩子的未来。丁亮老师有个生动的说法:我们认为学习计算机赚钱,于是让孩子拼命学习,最后拥有一份还不错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赚了一分钱。可是,这份工作并不会让他快乐,因为曾经喜欢的画画,在成人的观念看来并没有什么用。于是,成人后的工作让人找不到价值和意义,再用挣来的前去寻找。人生到后来,仿佛在绕道而行。而从天道看来,其实这其间是有一条康庄大道的,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的。我们用世俗的意义判断上天给予的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所在。
孩子的世界用一份勇猛与精进。每每看到女儿我在画桌上一幅又一幅画着时,我都分外感动。五岁的她欣喜地告诉我,从此后她多了一个愿望——当一名画家。我祝贺了她,记得有一天睡前她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当考古学家了。我问:为什么呀?她说:因为太辛苦了呀。我一听这话就不想孩子说的,于是追问:这是从哪听来的?她说:奶奶说的呀,考古的时候要挖泥土,泥土飞起来会迷眼的。我笑了,说道:原来是因为这个呀。那你喜欢考古吗?她说:喜欢呀,当然喜欢了。我将来还想跟那位老爷爷学习呢(他指的是南京师范大学一位考古专家,因为一次我看的一个涉及研学的讲座,老教授的演讲中讲到自己对于考古的热爱感动了我,我就拿给他看了,跟他介绍说,这个老爷爷跟她一样也喜欢考古呢)我补充说了句:做喜欢做的事情会很快乐,但也许有一些困难,困难是可以结局的。比如你体力不好,我们这半年每周末出去爬山徒步就是锻炼体力,看现在你的体力都长进不少。她开心极了,想了一会说:妈妈,那我想把这个梦想最后一个实现。我问道:为什么?她说:因为我好喜欢好喜欢,我不舍得一下子就实现了呀。听着这样的话,老母亲感动许久。梦想会打动一个人的。实现梦想的路上,如果有一个人感受到这份感动,并给予支持与力量时,这是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呢?而我愿意成为女儿梦想的助力者,我也想尽我所能做一个这样的老师。这份鼓励是一份力量,支撑每一个关卡顺利过关。也许成长道路上,女儿会不断告诉我她的梦想,慢慢由一个到两个,甚至更多。但我们看到每个梦想的实现填充着她空白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除了看书之外,她大部分时间就是画画了,画画的素材来源于绘本。常常是看到了绘本的一个场景,一个动物,跑到画桌就是一顿画。一遍不行两遍,直到自己满意。我想,这份快乐是宝贵的。就让她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前行。所以,她画的永远都是她想画的内容,从不牵强。昨天晚上她画了一幅画,名字是动物园,爸爸带着她和未来的妹妹(她还起好了名字,叫小心)。我想生活的美好就是这样,在我们的期盼里,慢慢的,可能性就成为了现实,而在此之前,给彼此一点时间。
成先生的课真正的是字字珠玑,每句话几乎都富含深意的。从教育中的儿童到母语教育中的儿童本位,循着两句话、三个反思,一切的问题拨云见雾,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化繁为简、四两千斤的智慧。领悟也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