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孤独叫海子式孤独
---以诗歌《西藏》为例,从语言学角度解析海子诗歌中的孤独
《西藏》是诗人海子写于1988年8月的一首短诗。半年后,也就是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结束了诗人短暂的一生。"孤独"是海子诗歌中最常出现的元素之一, 在这首《西藏》中尤其明显。接下来,我将通过语言学的结构韵律与词汇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以及海子式的孤独。
结构韵律:
海子热爱诗歌胜过一切。 他喜欢西方诗歌与哲学,这一点从他创作了许多十四行等古体风格的诗,以及在诗歌中不断描述尼采等人和事都可以看出来。 较之西方语言,汉语在韵母上的缺乏,使他不太可能在兼顾意义的同时,给诗歌带来足够丰富的韵律,但他仍然尽其所能让诗歌在形式上尽量美好。
这首《西藏》,全诗分为三节,其中第一节与第三节均由三句组成,并且形式完全相同,第二节由两句组成,处于中间,使整首诗在结构上构成对称。
海子采用的另一个办法是“重复(Repetition)”。在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采用了整句重复:“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这也使整首诗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从他的大部分诗歌中可以看出,海子会努力让一首诗读起来上口,但不会牺牲意义来成就韵律与节奏,所以,他的诗歌中并不见常见绚丽的形式与华丽的韵律。这首《西藏》也是如此。
词汇学:
在这首诗中,用到的名词有:西藏,石头,天空,夜晚,黎明,我自己,泪水,花朵,国王,王座。 用到的形容词有:孤独,满,整个,任何,只,没有。用到的动词有:坐,沉睡,醒来,能,使,变成。 形容词几乎都是说明一种完全的状态,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状态,而动词,则暗示着某种转化的过程。
在诗的第一节里,“石头”和“天空”带给读者的感觉是顽固和巨大 。这首诗描述的是带有浓重佛教色彩的西藏,因此,这里的“坐”自然让人联想到的是盘坐而非简单的坐姿。 “坐”是人在精神与肉体上最稳定的状态,是最不易被撼动的姿势,所以也是佛教中体证涅盘的最佳姿势。而“西藏我自己”就是以这种最稳定的姿势处在一个被我占满的无限巨大的天空下。以一种这么坚不可摧的姿势,处在这样一个毫无空隙的空间里,“我”会有多孤独便可想而知。仅仅这一句,就可见那种漫无边界的的巨大孤独,而诗人竟然把这句重复了三遍。 相信只通过这三句的重复,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我”面临的孤独根本毫无转变的可能。 可诗人并不满足仅仅停留在这里,所以在第一节的第二、三句:“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进一步强调,想改变“我”的这种孤独确实是痴心妄想。
读到这里,读者感觉到的也许是诗人对这种孤独状态的无能为力。所以,“我“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被逼无奈吧?
而在第三节,诗人又提到,不论是企图将“我”转变成“花朵”的“泪水”还是企图将“我”转变成“王座”的“国王”,都不能让“我”离开这种孤独的处境。在这里,读者已经可以感觉到,虽然孤独是不得以,但“我”却爱这孤独胜过一切,主观上我完全拒绝改变。在中国文化中,泪水与花朵代表着某种浓厚的感情、希望和对美好与幸福的向往,比如《红楼梦》中绛珠仙草就因为神瑛侍者的浇灌修成人身并要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他。可是,“我”这个如石头般坚硬顽固的孤独西藏”不会被感情与希望打动。那么,也许向往的是另外一些人渴望的权势?很可惜,诗人在第三节又一次让这种转变也成为泡影。即使是代表至高权利的王座也不能让我放弃我自己的孤独。
而在第二节里,诗人已经明确表示:“多少年来我只热爱我自己。”不论是第一节描述的客观状态下的不得已,还是第三节主观上不给任何企图改变我的事物任何机会,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里,诗人旗帜鲜明的表明了立场,这种孤独是我永远唯一热爱的东西。
读过全诗,我们可以肯定,虽然客观上“西藏我自己”的孤独来自于“我”所处的位置让“我”无法改变,可更主要的是,主观上我完全拒绝一丝一毫的改变,没有任何空隙可钻,没有任何利益能诱惑得了我。而读者呢? 是被这无边无沿的孤独淹没,是在这永不停息的孤独中获得满足,还是因为这固执的孤独而窒息?诗人和西藏都沉没在也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无瑕顾及了。
总结:
人类喜欢通过诗歌表达强烈的情感。“孤独”便是许多诗人喜欢描述的对象之一。
但大部分都是《小王子》中描述的孤独:因为缺少知音或环境所迫,不得不孤独,可一旦有机会仍然会尽力改变孤独的状态,比如小王子中的“我”一有机就会拿出童年时的画,希望有人能认同那不是帽子而是被蟒蛇吞进肚子的大象。 可海子的孤独却是客观的不得已与主观拒绝改变的双重作用。 在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这种孤独,而他,就如同在《西藏》中一样,偏爱用绝对化的词汇来加重这种孤独感:
《黑夜的献诗》:谷仓中太黑暗太寂寞太丰收,也太荒凉。
《日记》:今天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我,以及其他的证人》:为自己的日子,在自己的脸上留下伤口,因为没有别的一切为我们作证。
《眺望北方》:我的七月萦绕着我,象那条爱我的孤独的蛇 ---她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
《马、火、灰、鼎》:我所在的地方滴水不存,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长。
《为什么你不生活在沙漠上》:你要把爱情留给姐妹 留给爱人;你要把孤独留给海子 留给自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在他广为流传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仍在对世界与人类表达了足够的爱与关心后,用一个极端的词“只”体现出自己的孤独以及企图远离一切独自享受孤独的情绪: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你好奇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的孤独,读过《西藏》后便会明白,也许是诗人自己不愿意脱离孤独的现状,宁愿享受其中吧。
海子无疑是一位语言大师,也许他的孤独就如同他的语言天赋一样没有尽头。即使已经把孤独描述得这样淋漓尽致了,他仍在《在昌平的孤独》中写到:孤独不可言说。这也许就是普通人与天才的区别吧。
参考资料:
海子. 海子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2001年10月第五次印刷
刘润清 文旭.2006. 新编语言学教程:The Sound of Languag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拜伦 雪莱 济慈 (作者).穆旦(译者).2007.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英汉对照).当代世界出版社
刘守兰.2003.英美名诗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oetry: Rhyme, Repetition, and Rhythm . online resource ;
Sonnet. wikipi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