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常用待做事项清单,是多年前开始上班起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自己越用越觉得顺手,只不过这几天用的更细致些了,心有感触,想说说。
每天下班之前盘点一下清单事项,思考当天的收获和不足,把未完成的直接记入第二天的事项一列,再根据工作中的重要紧急情况再列出其他项,每天如此,周而复始,你会发现就很少犯拖延症,也很少漏掉哪项小事。
当年我在吉大上班的时候,吴老师要求我们写工作日志,并且他亲力亲为花钱给我们印制带有引导框架的版式,然后他会定期上收批阅(他是博士生导师)。
还记得当时所有的人都不喜欢,都带着抵触的情绪,都在背后埋怨吴老师的管理太过死板……
我没有,很奇怪,我是真的打心里就接受,甚至是渴望那种被“积极向上”的感觉,我从没落下过一天,从没敷衍过一次,每天做了什么就是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就是没做什么,坦坦然然的在吴老师的监督下很真诚的面对那份工作。
那个日志对我来讲很神奇又很明显的一个作用就是,我真的会有意无意的去找事做,每天面对着那张A4纸,总会生出那种无论如何都要填满的心理。
很自然,工作的效率和完成的质量都会在那样的自我监督下得到提升,有时候真会有手边没有具体工作的空闲时间,可是碍于自己也受不了那张日志上呈现一片空白,索性就给自己找点很小很琐碎的事情做,或者干脆就学习一点工作上能用得到的知识,然后大大方方记录上去,直到现在我仍然很感激吴老师从没因为把工作时间占为己用而批评过我。
后来,大约过了半年多吧,由于工厂效益不好,管理就跟着很是松散,没有人强制要求,同事们就都渐渐扔掉日志,毕竟随心的,不受监督的日子更舒服。
而我则因为那一段时间的用心,就真的养成了习惯,一旦大家都不做了,我还有点不适应了,又不好意思自己继续,就想办法用别的方式代替,我买了最普通的日记本,把每一页当成每一天,像写日志一样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这样一记就是好多年。
此时此刻我翻开自己的书架,还能找到当年在吉大的那段时光的点滴记录,只不过不是心情不是美景,而是碎碎的工作,一地鸡毛。
后来我离开,日记本却再也没离开过我,当年是吴老师的知遇之恩让我走上正式的职业道路,而后就是我一步一步的行走,从最最普通的一名职员到此时的部门经理,我忽然觉得那清单是第一功臣。
所有的记录都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在以后回溯的时候看的最明显,并且,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在一天一天的记录里累计增加,随着一起增加的就还有生存的自信。
走出吉大,我的清单又有了不一样的记法,之前是在每一天的工作完成后单纯的记录,后来慢慢变成是边做边记录,再后来就是前一天就把第二天的清单列好……
我相信一个人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唯有首先在思想上有进步,才能在行动上有表现,当然也就会慢慢的体现在她的自身价值上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问题是,所有的类似的循环都需要一个切入点,需要一个引头,开始了才能进入轨道。
于我而言清单就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平平常常的工作上,真正叱咤风云的人毕竟少数,大多都是用所谓的“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支撑的。
当你把随时想到的方法记录并实施,当你把接下来要做的重要事情及时完成,当你把零零星星的小事都记得做好,当你能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对工作有一番思考……你想想,假如你是老板,你会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吗?假如真有升职加薪的机会你会无缘吗?
说什么智商也好情商也罢,都抵不过“认真”二字,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你不想塌心做当然就会跟着不顺心。
一张工作清单上记录的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你自己的价值。
我工作这几年里,最能想通的就是先别忙着去找窍门,寻捷径,手里拿着一列清单,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定格下来,机会就藏在手边的工作里,藏在一张一张的清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