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沉默,往往比说教更有力量。恕我直言——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极易在孩子面前犯下两大错误:1.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过多的说教;2.过于主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过分情绪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为孩子阐述大量的道理。结果怎么样呢?你忙碌了半天,却没有任何效果。尤其使你懊恼不堪的是,你的说教和解释,让孩子感到厌倦,甚至对你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你的“授课”枯燥乏味,全无意趣。他们拒绝听你的话,不愿和你合作,他们真的把你撂在一边了。
因而,你最终也避免不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这种“家庭教育综合征”的发生。有时候,你的伶牙俐齿可以派上用场!要是你的教诲确实高明,有利于孩子的进步,需要向孩子倾诉的话,你当然不必踌躇!尽管以得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吧(我的意思是,不能让你的话使孩子晕头转向)——这对孩子没有坏处,也不会伤害他们。可有时候,说,还不如不说!——这是一句忠告。想想看吧,你因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生气,被其目空一切的言语和态度所激怒——这时候,不加顾忌地“说出你的想法”,只怕会产生更大的麻烦!当你被孩子气得发疯,头晕目眩的时候,哪里还会语重心长地讲道理呢?只怕你会大动干戈,对孩子武力相向。当你意识到做了蠢事时,恐怕为时已晚。正确制止孩子的消极行为,及时缓解过激情绪,是为人父母者的本分。随心所欲地发泄不良的情绪,释放积压许久的火气,固然会获得一时之快,却会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得不偿失。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雏鸟整天蹲在鸟巢里,只会嘤嘤地索求食物。它们弱小而无助。这种感觉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风吹过,鹰隼长鸣,都可能使它们瑟瑟发抖,仿佛危险正在袭来!
幼儿期的孩子,就是这样的雏鸟。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身材和体型太过庞大,这让他们心里满是敬畏之情。即使同那些大孩子相比,他们也会感到沮丧,缺乏起码的优越感。他们可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他们希望别人关心自己,而且重视自己,他们渴望这样的感觉。实际上,他们也不甘示弱,力图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印记。你可曾注意到,孩子们在湖边,用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不停地往水中扔石块打水漂的情景?他们乐此不疲,部分原因就是那一朵朵溅起的水花,正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记。那么,孩子打水漂的情形和家里发生的景象,在这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呢?或许是有的。
简单地说,假如家里的小家伙惹是生非,激得你火冒三丈,你的表情和言语“喷溅”的怒火,似乎正是孩子用石块击出的大片水花!你情绪的好坏,恰是受到了孩子的左右——在这个世界上,孩子们终于留下更为清晰的印记。作为家长,你也可能片面夸大孩子的反应。有时候看上去,孩子的确像是混世小魔王,而且不知悔改。但是,你应该知道,这不意味着孩子没有良知,不了解你的苦心栽培;孩子将来准会成为大罪犯,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不是这样的!这仅仅印证了在儿童时期,孩子常有某些看似异常、实则正常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根源也很单纯:聊作适度的顶撞和反抗,他们有限的力量便可找到出口;他们不甘屈从的心灵便得到了释放;他们弱小的一面就显得强大。我们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愤然控诉:“吃饭时,看到捣乱的女儿用手抓饭,塞进嘴里,就像小野人一样,我真是给气疯了!不管我怎样劝阻,她都听不进去,还把勺子和餐叉远远地推开。她中了什么邪?她为什么非要那样做?”一言以蔽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使父母生气。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如果孩子故意做你不喜欢的事,或者当着你的面,把某种恶劣行径重复成百上千次,那么毫无疑问,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难受,使你愤怒!你一定要看穿孩子的这套把戏,不要中他们的圈套。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你要头脑冷静,言行一致,态度果断而坚决。在123魔法教养中,所谓“不说废话,不带情绪”的原则,就是用来约束孩子的消极行为,消除你跟孩子的矛盾和冲突。家长虽然是成年人,但难免也会情绪激动,感情用事,而教养魔法就是要求家长尽量沉默,减少过多的说教,保持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除了“计数法”外,魔法提供的其他约束方法,也可助你一臂之力。
但有一个前提:倘若你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失去常态,那么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需要补充一点:先前提到的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总是结伴而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你的情绪容易失去控制。当然,有的家长和教师颇见功力。他们能够做到“不说废话,不带情绪”。这对他们而言,简直易如反掌。特别是在看到保持适度的沉默,即可在调教孩子上产生奇效时,他们的决心变得更大了。使用123魔法教养大约4~6周以后,如果情况没有任何好转——你还是摆脱不了大嘴巴、易冲动的毛病,就不妨向心理医生咨询,检查、评估你的精神和心理状况,以学会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