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月落昙花开》,曾经发表在榕树下一个文学网站上。那个时候还没有智能移动设备,当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在网吧敲出来的。当知道文章被发表了,那时的我开心得要飞起来,虽然身边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但那种喜悦就像偶然得了一颗糖的小孩,偷偷的把糖藏起来,时不时尝一口,一个人沉浸的享受这一份快乐。
后来我进入大学,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余华的小说,路遥的书。也开始写一些随笔,写随笔的时候,也写日记。日记是我最好的伙伴,每天聆听我的心声,自我批判,挣扎,犹豫,天真,受伤,又自我抚慰。再到后来参加工作,慢慢就没有写作了,不单是不写文章了,到参加工作10年以后日记也不写了。
没有大片完整的时间是一个原因,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当时觉得写文章的人都是多愁善感的人,情绪不稳定,或者就是这个人的气质比较忧郁。而我当时希望自己能明朗一些,不被情绪裹挟,就放下了对文艺气息的文字的追逐,也放下了笔。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认知很狭窄,也很偏激。但那就是当时的我,一个纯真,较真,是非黑白,二分法看世界的我。
虽然没有再写作,但内心那种想写作的冲动一直存在,时不时就想写点什么,哪怕就一句话。于是随着朋友圈的流行,后来开始发圈,几张照片,两句感想就发送。偶尔写日记,但都只是只言片语,没有认真的对待写作这件事情,总想着以后退休了,有大把时间可以去写,去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写到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内心一直有个作家梦。
现在为什么会重新拾起这个梦呢?
人到中年,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稳定当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有很多想法,但却缺少落地的行动。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姜胡说在深圳举行的一个社群活动,在会上大胡子说:“每天写点什么,行动起来,在做事中打磨做事的能力。”从那以后,我每天会开始写日记,偶尔开始写文章。
如果你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先去做,哪怕不知道方向,在行动中找前进的路;另外一个就是坚持,坚持到写作变成你日常习惯的一部分,就像你每天都要刷牙,吃饭,睡觉。当写的行为习惯融入到你生活的每一天,你自然就能从中受益。
现在如果每天没有写点东西,内心是有点空的,思绪也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是不自在的。写作能帮我理清思路,还能让我更了解自己,也更理解生活。
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想改变,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我建议你也每天写点什么,不问结果,每天坚持写,你会在写中明白自己,明白你此刻的位置,明白你将要去何处。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与时间做朋友,你自然会收获相应的果实,或许写的过程本身就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