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和一群书友们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个下午,交流读到好书的心得,一起学习制作多肉花艺。书友们奉献了很多思想干货。
每个人无论看书多少、职位高低,都或多或少的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会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
交流和分享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掌握思辨的能力,学会“多一种思考方式”。同时也能锻炼我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这一期的主题是讨论和“经营管理”有关的书籍,书友们分享的经营管理涵盖非常广的范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从个人管理、目标管理、家庭经营、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旅行管理到企业管理……
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彼得·德鲁克。
书友们推荐的书籍分享:
1、《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台湾版)
【书评】
村上春树作为一个作家,本书叙述了他从一个刚刚起步的业余爱好者,如何经过设定目标、科学精确的计划,而成为了一个职业马拉松运动员。村上通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最初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坚持不懈的努力,都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比肩专业人士。
他给自己定义一个明确的目标,具备明确的个人分析和优势战略聚焦。书中介绍了怎么规划跑步以及跑步的过程,详细、科学且合理的计划;有阶段性且有毅力的个人管理,实干型且坚韧的执行力。
在跑步这件事情上,村上有极为科学的管理方法:
1)目标设定:
作为一个作家,身体的消耗是极大的,必须加强体质锻炼和身体管理,令身体素质更好的匹配他的创作寿命。明确的目标是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最大驱动力。
2)过程管理:
极为科学的跑步安排:如科学的饮食规划,逐渐递加的里程计划,每周有严格的里程规定,下雨天的替代训练计划等……
3)情绪管理:
村上曾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多地跑步,每个地方的环境对于跑者的心情都有很大的影响,村上运用科学的选择音乐的方式,注重平衡和调节,在跑步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沉浸式”的空间。
作为日本文坛的常青树,村上春树跑马拉松,既不是为了搏人眼球,也不是为了在朋友圈被人点赞,他有极为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科学的过程管理。
我们有些朋友都有跑步或者健身的习惯,但是我们发觉坚持是最困难的事情。由内心真正的目标驱动,是我们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像村上春树那样,从文学家成为了马拉松选手,成为多一个版本的“斜杠青年”。
2、《麦肯锡工作法》
【书评】
有两位书友分享了麦肯锡系列的书籍,《麦肯锡工作法》和《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
麦肯锡这个系列的书籍,提供了大量、实用的管理分析工具。管理者经常要面对困境、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要从了解一个问题的实质入手。
曾经有一个麦肯锡咨询诊断的专家姐姐说:很多国内企业的咨询管理是想当然,咨询管理最重要的是号脉,发现了症结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病症都没有研究透彻,就盲目的开始上马一系列培训项目。
麦肯锡提供了一系列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工具,帮助管理者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思维,和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分析宏观和微观的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两位书友感觉阅读麦肯锡的书籍对于不是做管理咨询的人来说略感吃力。但两位书友都提出了“走出舒适区”阅读的理念。我们阅读是以兴趣开头,缺乏兴趣很难坚持下去。兴趣和良好的文字技巧、翻译技巧是促使我们愿意继续阅读下去的保障。
在达到一定的“量”,而从量变走向质变以后,可以尝试去读那些不在舒适区以内的书籍,也就是对我们而言有挑战的书籍,踏入全新的领域,可以更快的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同时培养更深入的阅读思维。
3、《活法》
【书评】
稻盛和夫先生的管理哲学非常独特,常常善于用简单的句子揭示管理的深刻含义,并且他非常注重“人”的管理。
在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能力是我们普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描述的办事能力、智商等指标。其中“思维方式”是含义很广的综合指标,包括一个人的个性、世界观、看事物的角度、价值观等,可以理解为我们一般所说的“软实力”。
我们发现很多的成功人士,并不一定是在智商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并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智商和普通处理事情的能力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雾满拦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智商并非一成不变的,通过自己的行为,或努力或懒惰,智商也会有提高或者降低的变化。
在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思维方式这些软实力上,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积累去提升的。思辨能力、多角度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对待职业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善意……等等软实力,成为了竞争中的核心因素。
4、《创业维艰》
【书评】
虽然书友并不都是创业者,但是在众多管理书籍中我还是选择了这一本。
去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作者在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人员管理上的智慧就让我收获很多。
再读的时候,我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成为了一名苦逼的创业者,对于作者毫不掩饰的坦承自己在创业路上的软弱、胆怯、绝望、苦逼的像狗,同时对于自己做错的决定、坦白承认“是我无能”的这种心态有了更多的共鸣。
这本书真实的描述了一个创业者经历的高高低低、无数个痛苦煎熬的不眠之夜。最让我震动的是作者对于员工的坦诚,对于自己做错决定、企业处于悬崖边缘的坦诚。
国内的企业家多数喜欢粉饰太平,明明苦逼到明天就发不出工资了,今天还要和员工说形势大好。不敢于直面困境,也不愿意承认这是因为自己的战略失误而造成的结果。错失了很多群策群力的宝贵机会。
同时作者提出的管理逻辑我很有共鸣:他提出了人→产品→利润的管理逻辑。
认为一名企业创始人、一名管理者,首先需要管理的是人,即包含了人才的选拔、激励、培训、管理,也包括了管理者自己的清醒定位和管理: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勇气、能力和信念的管理。
虽然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创业者,但如果能换个角度,站在老板、董事长、CEO的角度去看待工作中的问题,培养这样的思维能力,高度不同、眼界也会有所不同。
5、《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
【书评】
跟着顶级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去环游世界,并在旅行的每个过程中都发现投资机会。是的,题目的“投资”,真的就是指真金白银、获得回报的投资。
吉姆·罗杰斯,带着比自己小一半年龄的女朋友,骑着宝马摩托车,在90年代,环游世界。正因为不是搭乘飞机、不是跟随旅行团,而是采用了骑摩托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吉姆在游历每个国家的时候,得以近距离的观察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经济状况。
在北京,他感受到了中国的剧变,从黑市美金交易上看到了投资机会;在南美,他发现当时的乌拉圭就像欧洲的瑞士,成为了金融活跃的区域,看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机会。
我们常说提升眼界和格局有几个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旅行也被认为是开拓眼界的最佳方式。分享这本书的姐姐是一个有接近20年的老牌背包客、几乎走遍全球的资深驴友,她提出的旅行管理思路非常令人深思:
深度旅行:
吉姆·罗杰斯如果不是采用骑摩托的方法,他的投资收获也许要少得多。深度旅行让我们有机会去和当地人深度交流,了解当地风俗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能用深度旅行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和管理的旅行,将会在开阔视野、培养洞察力等方面有更大的提升。
6、《非暴力沟通》
【书评】
人类社会离不开沟通,每天我们需要和上下级沟通、和伴侣、孩子、家人沟通,和朋友沟通。但是对比人类思维指数级的迅速发展,我们使用的沟通工具-语言,在进化变革的速度上还跟不上。
也就是说,我们在用一个相对古老的工具-语言,去沟通我们大脑中越来越快速反应的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信息的丢失、表达不准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工具、体系来管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沟通中,少一点语言暴力。
情绪管理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语言之所以会充满暴力在于我们无法很好的管理我们的情绪,才会在对最亲的人说话的时候怒气冲冲;在职场中无法将压力转移,变成了抱怨和不满……
运用书中作者提供的工具,可以更好的管理我们的沟通过程中的情绪,去理解双方的差异,使沟通更加的高效。
6、《匠人如神》
【书评】
本田汽车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讲述他如何从最底层的学徒,到缔造世界一流企业,分享了日本独特的“匠人之道”。
“匠人精神”和德国工业制造精神,是近年来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去热烈讨论的话题。这背后,恰恰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日本的“匠人文化”,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深入,讲求对细节极致追求和把控。
反观目前国内为什么要大谈“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在中国是否具备土壤?大家谈到目前国内的创业和经营氛围非常浮躁,这种对于成功、财富的快速追求和极度渴望恰恰反映出了一个国家国民的不安全感。
在日本、德国,也许有几代人经营一个生意,做到非常的专业精深的态度,是因为这个国家氛围、企业经营的环境要相对更成熟,而普通人对生活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可以心无旁骛的去进行深度研究。
而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氛围到经营理念都没有给经营者或者个人营造这样一种钻研的”安全氛围“。快速奔跑、快速成长仍然是我们现今社会的主旋律。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的还有医疗、教育、保险和养老的问题,福利体系的不完备,让人们除了靠自己多挣钱,别无他法。
书友分享了一个关于骆驼和兔子的管理理论:外资企业因为经营环境良好、管理水平较高,更像骆驼,他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储蓄,几天不吃不喝也可以。他们注重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
而中国企业需要速度和利润,就像兔子,无法和骆驼一样存储食物,必须一边跑一边找食物,否则就会饿死。在管理上如果盲目的用管骆驼的方法来管理兔子,兔子一定会饿死。
这让我们反思: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时候,要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不盲从,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例如硅谷对于人才管理的理念虽然是大家的普遍认同,但放在初创企业上是否合适?
一个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企业,究竟谈人才管理更合适,还是谈产品的精益创业更好?
“匠人"精神听起来很美,在这个土壤上是否能做到先不饿死,再来谈精进?初创企业要过了一个什么样的门槛之后,才能叫做脱离了”生存基本线“,可以更多的做战略聚焦?管理者面临更多的先进经验借鉴和本土文化适应的问题,就像《创业维艰》作者说的那样:没有良方,唯有实践。
从大前研一著的《思考的技术中》,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思考题:
1. 你认为你们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2. 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首先会做什么?
3. 但是你的公司为什么现在不这么做呢?
请举出公司不这么做的三个理由,再并针对每一个理由写出,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如何克服?
让我们尝试提升自己的管理维度,来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在专业花艺老师-Perry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匠人精神”-做两件很精巧的手工多肉花艺饰品。
看起来小小的花艺饰品,做起来手工复杂程度超过了大件花艺作品。大家一面感叹要做“匠人”不容易,另一方面也对这样投入的时间、精力的作品在市场上应该如何定价产生了讨论。
“匠人”在中国的土壤上要解决生存再到发展的问题,还有漫漫长路要走。希望在未来市场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可以兼收并蓄接受更多商业形态存在,而不仅仅只是把快速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
如果您也有兴趣参与线下活动,或者是想参与我们思考题的思考和回答,可以私信给我留言,共同探讨。谢谢!
-------------------------------
isa-拥有14年品牌营销经验
品牌顾问/创业者/自由撰稿人/旅行发烧友/终身学习实践者
每一年读书超过100本,对一切和美有关的东西深深着迷,努力把人生的多面都活的精彩!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喜欢、关注我,更欢迎私信更多交流和任性的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