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即节俭又不失格局
说起节俭,很多人会把它和“省钱”挂上钩,当然不否定这种观点,但是,节俭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心中无缺叫做富,被人需要叫做贵。
这是我比较认同的一种对“富贵”的解释。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节俭品格的同时,又要兼顾让孩子内心富足,让孩子成为一个心中无缺的“富人”。
如果家长一味从经济角度考量而要求孩子节俭,就会让孩子越发的想要更多,因为孩子心中始终有需要去填补的空缺。
所谓“物极必反”,也映衬出这个道理。
就像吃中药忌口的病人,越是忌口的食物越是想吃,平时倒不见得有多喜欢忌口的东西。
如何让孩子即节俭又不失格局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即节俭又大气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品质呢?
举几个小例子。
小孩子大都怕黑,很多成年人也不例外。大人看到孩子不关灯时,第一个反应是告诉Ta这样做会浪费电,而电是需要花钱买来的,浪费电就是浪费钱。
这个逻辑照理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是给孩子的暗示是什么?多点灯要花钱,光明是钱买来的,想省钱就要忍受黑暗。
孩子心里一旦开始慢慢有这样一个逻辑后,就会影响到Ta的思维模式,即便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也会变得有些苛刻和吝啬,从而失去体会物质带来快乐的那种本能,甚至在享受丰腴的物质带来的快乐时,内心存有不安和愧疚感。
现在让我们来换一种方式跟孩子交流省电这个问题。
电是如何产生的?电厂是用什么来发电的?世界上有多少种发电的方式?我们家里现在用的电是那种发电方式产生的?电是如何来到我们家里的?
当孩子知道发电要耗费好多能源和资源,而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火力发电,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煤炭还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时,孩子就会从心里想到自己每节约一度电都是在节约能源,都是在为人类做着贡献。
这种思维模式的益处不言而喻,而且会由此及彼,产生连锁反应,孩子的格局也在慢慢变得开阔。
还有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是用纸,这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特别小的一件事情,却能影响到孩子的生活状态
从孩子日常使用的纸巾、厕纸,到孩子喜欢读的绘本、报刊、课本,可以说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纸制品。
浪费生活用纸几乎是每个孩子的通病,家长看到这种情形的第一反应也会和经济挂钩。
那么,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跟孩子交流。
比如可以问问孩子知道纸的来历和纸的历史吗?知道现在我们用的纸是怎样来的吗?知道造纸厂是用什么原材料造纸的吗?知道造纸的工厂如果环保不达标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吗?
如果孩子能回答出一两个问题,家长即要给予积极肯定,然后可以跟孩子一起查资料做严密补充。
这个过程不但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也让孩子懂得节约用纸就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森林和草场,同样是在为人类做贡献。
同样是节约用纸,孩子的思维模式与之前局限在省钱上,有了本质不同。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关于家长如何给孩子物质奖励的问题。
许多家长会在孩子各种考试前作出承诺,比如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前进多少名,等等,按达成的目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给予惩罚。
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定效果,但是却不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对物质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家长将达不到Ta的要求,即便能够达到,也会造成孩子对物质奖励的刺激司空见惯,所以不再起作用。
学习需要内驱力,只有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主观上想学才能学好,靠外部物质刺激,终究不长久。
对于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一要合情合理,二要符合家庭条件。
家长给孩子买东西首先是因为需要,其次是因为喜欢和想要,而不是因为Ta做了什么事情;同理,拒绝孩子的物质要求,是因为这个要求不合理,而不是因为孩子没达成某种目标。
给孩子适当物质奖励是必须的,比如孩子的生日,比如新年,比如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这些特殊日子的物质奖励带有一种仪式感,会让孩子记忆犹新,它跟各种条件和目标无关,却与爱相连。
这些道理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而且父母首先要把心态摆正。
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即懂得节俭又有格局的人,成为一个心中无缺又被需要的人,要从家庭教育的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