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往往并不是“性价比”,而是凭“细节感知”。
比如,买洗发露,我曾经的购买理由并不是品牌、口碑、配方……有多好,而是闻味道,我在商场闻着味道喜欢,就买它。
再比如,我曾买过两部魅族的手机,很喜欢,不是因为它性能如何好,只是因为它颜值高。
当然我这种“任性”的购买行为仅限于“短期消费”的物品,心态是,无所谓,就算不好用,下次换了它,犯错成本并不高。
我对待要长久用的东西,是另一个极端,极其务实,极其看重品质。比如十几年前我买的第一块手表,价格是四位数。再比如我买硬盘、笔记本电脑,也是精挑细选好品牌的。用到现在依然良好。
最慎重的一笔消费是买保险,第一次买时我还在医院上班,对保险这个行业一无所知,为了给自己买保险,我调查了我能接触到的所有保险公司,从不同维度分析,我甚至找了很多保险代理人,医生、律师,还去过多家保险公司深入交流学习体验,我还上过保险知识培训的线下课,最后选了AIA,也是我后来入职的这家公司。
在我系统学习了保险,也深入了解了这个行业之后,依然认为,那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我很佩服自己,在我还是一个小白的时候,没有买错保险,因为后来遇到很多朋友买了后悔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作出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选择,之所以选择失误,只是因为选的时候“无所谓”,无所谓,就会任性的做选择,比如因为味道,比如因为颜值……
我现在依然会遇到买保险时选择困难的人,她们的选择标准,就像我买洗发水闻味道一样。
我一个客户买重疾险,喜欢比较重疾的数量,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列在表上的重疾数目越多,产品越全,也越好。她会说 A 这个病种某家公司独有,只有他家写了,别的公司都不全。
我看了之后,发现这个病种竟从未听过,就去查了一下,该疾病只有在非洲一个偏远部落的小岛上,才有过确诊病例,且极为罕见。咱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买一个非洲不知名小岛上的专属罕见病,它有什么用?
这种“滥竽充数”的病种,但凡一家有良心的保险公司都不会加进去,不然,你觉得全世界的罕见病加一起少吗,保险公司为什么没有都加上去?
因为加上去,也赔不到。
在重疾理赔中:
癌症理赔占60%以上;
6种必保重疾,占80%以上;
国家规定的28种重疾,占95%以上。
剩余的,才是各公司自定义的重疾,理赔只占5%都不到。这5%又由上百种疾病构成。
所以,客户说的某个自定义疾病,仅为5%中的1%,也就是0.05%。而这个疾病的其中一项赔付条件,又是更小的一部分。这一点在整个产品属性中的占比,可能就是0.01%,也就是万分之一。
像那个非洲小岛的专属疾病,连万分之一都不配,如果你不是周游世界爱好者,一生当中能到那个小岛的机会大概也是万分之一,即便去了,在那里得那种疾病(并非传染病)的概率也是极其渺小的,纠结它毫无意义。我们用金钱来衡量它的重要性好了,假如你买重疾保单花了一万元,它大概连一分钱都花不到。当然我只是举个栗子,我不是精算师,不定价。只觉得价格总规是围绕价值波动的。
只是浅谈一点点,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