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今天周日,继续禅写。今天想聊一聊的是,关于学习的境界。我总结了一下,学习的境界分为:
第一层次:认识
第二层次:模仿
第三层次:熟练
第四层次:内化
第五层次:外显
第一层次,认识。就是知道这回事。你看了一本书,介绍了一些经验,你知道了这回事,对这方面有了些认识。但是没有去行动过,实践过。这就是第一层次。例如我们学习时间管理,但是我们从来都不去实践,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存在而已。
第二层次,模仿。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例如我们学习走路,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都是从模仿开始。这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单纯停留这模仿这个层次,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在《庄子·天运》里面讲到:
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东施看见了,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跑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模仿是学习第一步,但是我们不能模仿表面的动作,而要通过模仿,去领悟背后的原理。
第三层次:熟练。我们都知道“刻意练习”、“1万小时理论”。刻意练习和1万小时理论,其实两者不是对立矛盾的,而需要融合一起来用。既要刻意练习,又需要坚持到足够的频次,足够的时间。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这里也讲两个故事为例。一个是《庄子.知北游》中的“锤钩者“的故事:
楚国的大司马见属下的制钩工匠虽然年已八十,但技艺仍然精湛,便询问其中的原因:“你这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 老人回答说:“我遵守道的法则呀。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喜欢锻打腰带钩,对于别的什么,都不关心;不是腰带钩,我从不仔细去看。这样,我就有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练掌握想要掌握的东西。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万物都会为我所用!”
这个故事里面,制钩工匠达到如此精湛的技艺,其实完全是凭借他的专注如一、心无旁骛地训练自己这个技术,再加上从20多岁来说,一直到80岁,持续都是是这个爱好,从时间上讲,远远超过1万小时的时间了。刻意练习里面强调3F法则:专注、反馈、修正。这个工匠,他一直很专注,因为持续的刻意提升自己,自然也会不断地自我反馈、从客户那里得到反馈,也会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水平。因此,他是完全符合“刻意练习+1万小时理论”两个法则的。这里还可以再说一下大家熟悉的宋代欧阳修写的卖油翁的故事: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陈尧咨觉得自己的百步穿杨的技术了得,非常自傲。但是在卖油翁的眼里看来,只不过是“熟练”而已。射箭的技术,也是不断地刻意训练,坚持到一定频次,一定的时间,就自然变得非常精湛了,这个和卖油翁倒油的技术,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说白了,要达到这个层次,一定得经过“刻意练习”加“1万小时”结合的训练。当然,1万小时,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根据不同的技能,也许需要1000小时,也许需要2万小时。这是要说明,持之以恒的刻意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禅写的训练,也是讲究天天训练,每天至少30分钟以上,最好1小时以上的训练。如果每天1小时,那么一个月是30小时,一年才365小时,需要快3年的时间,才能达到1000小时。因此,我先不说一万小时吧,先定个小目标,训练个1000小时再说。我发现很多杰出的人士,都是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方向了和开始训练自己的技能的人,例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4岁就想清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漫画家,就开始学画画了,他在漫画方面的训练,早就超过10000小时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大家。而我们普通人,是后知后觉,但是也并不迟,常言道:
“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第四层次:内化
我认为内化这个学习境界,是一个技能不单是进入了心智层次,更是进入了精神的层次,这个时候,不仅是熟练了,而是可以神乎其神地任意驰骋,任意变化、创造。这个也让我想起了庄子说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
他的手接触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住的地方,都哗哗地响,刀子刺进牛体,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嘿,好哇!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
“我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它比技术进一步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
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
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虽说是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轻,结果它霍地一声剖开了,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我提着刀站起来,为此我环顾四周,为此我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哇!我听了庖丁的这些话,从中获得了保养身体的道理。”
庄子这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到极致的时候,会进入一种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当中,这是超越了我的意识、感官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可以说,这是一种学习熟练后,融入了骨子里、灵魂里、精神里的境界,也就是我所说的内化的境界。如果到达了内化的境界,一个人可以一通百通,触类旁通,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出来,也可以顺应、变化,玄妙无穷。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了学习的第五个境界——外显。
第五层次:外显。
我们学习中医,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关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三兄弟中,扁鹊排行第三,说他自己的医术最差,因为都是治疗那些很严重的疾病的,例如现在说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癌症之类。
老二能在别人病刚起来的时候就治疗好了,但别人都认为他治疗的是小病。
而老大,是治未病的,别人的病还没有发作之前,就先治好了,人们都不知道他是病前铲除病因的医术。
其实老大才是最厉害的医生,因为他是“治未病”的。《黄帝内经》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我说的外显这个层次,其实已经超越了技能的本身。例如治病是一种技能,但是到了外显这个层次,他就不仅可以治病了,还可以治国了。就是到了“大医治国”这个外显的层次。
其实,不仅是大医治国,任何一门技能,到了外显的层次,都可以治国,例如,大厨也可以治国,我们再听一下,关于一代名相伊尹的故事:
伊尹,夏末商初人,中华食文化的鼻祖,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首,是古今唯一一个由厨入相的人。
伊尹见商汤有贤德,自愿当奴隶,借着有莘国国君嫁女给商汤的机会,充当陪嫁来到商汤身边,做起了厨师。
商汤渐渐发现这个厨师不一般,一次,伊尹借商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又借烹调“至味”,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的道理,而只有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的美味佳肴。还分析天下形势,劝商汤施仁政灭夏。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任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
一个人,把厨艺悟道极致,也会发现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后来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来自伊尹的故事。因此,要真正内化了,真正悟透了,才能显化出来。古人也有言:
内圣外王。
这就是我所说的,学习的第五个境界——外显。
最后,我们回顾总结一下:
第一层次认识,就是知道了某一回事,但不去实践;
第二层次模仿,是身体动作上面的简单重复行为;
第三层次熟练,就是心智大脑层次的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
第四层次内化,则是骨子里、灵魂、精神层次完全的融入的进化;
而第五层次外显,则是内化后的一通百通,这时候是内圣外王,可以外显去帮助更多众生,成就更大事业。
好了,今天的禅写到此结束。感恩您的关注、阅读、点赞、评论!感恩一切觉正净、真善美!明天再见!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