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读书越多的人越不喜欢串亲戚》。文章中的观点不敢苟同,虽然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些观点还是深得我心。
可以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吗?不可以,我一直坚信,世上没有绝对的内向和外向之分,在不同的朋友面前我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为什么和有些人我就可以聊起毕业后的生活,聊起自己的三观。而和有些人我却提起情感问题,甚至和有些人我只聊天不深入。
苏珊·凯恩有一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虽然本书晦涩难懂,但大体内容还是很明确的。世界上总是偏向于外向性格,往往将内向性格看成没有出息的象征。书中也通过了调查各个知名人物来否定了这种说法。看似那些演说家,企业家可以在演讲中激情四射,有声有色。但深入调查下来,其实都是喜欢安静的。
回到文章的开始,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说,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身体在路上是通过旅行,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遇见各色各样的人,看见各种各样的风景,很多人可能会问,然后呢?旅行就是看风景去了,还有其他的用途吗?我一直认为,人的三观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旅行中建立的。在旅行中,除了你会看到你所居住的城市之外的生活,你还会预见你未来想要的生活,拓宽你的视野,这句话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时间久了,它会改变你的世界观,提升你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从而让你自己清晰的认识到你未来想要达到的一个生活层次。有些人可能会因为money一直蜷缩在一个小城市里,不懂外面的繁华,也经历不到世事。所以,你的思维逻辑一直都会停留在一个档次。
而灵魂在路上就是指读书,广泛涉猎,不要局限于一个作家或者一类书籍。以前我很喜欢看写民国才女的书,所以一段时间都在看写林徽因,张爱玲,丁玲的书。后来发现,所有的书写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她们一生的经历。后来,逐渐很少再看这类书籍。现在正在读历史,心理学方面的书,有些时候对那些推荐书单的作者很反感,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同,所以你喜欢的书在他人看来也就那个样。我一直都不相信读书无用论,而且,我读书仅仅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带有任何功利性,任何目的性。很多人都说,读了那么多书可是懂的还是很少,甚至一本书读完根本记不住书里写了什么。可是生活就是这么搞笑,因为它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让你发现,你的精神世界已经远远超出那些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的精神世界。从内而外散发的一种涵养,一种气质。尽管现在的我们并不能看出来,但是读书会体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
你的容貌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经历的事和爱过的人。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
以前一直认为世界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人是相同的。不会有看不起任何人,而我也从小被灌输朋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民也有农民的可敬之处这种理念。我也一直践行着这种理念。因为这是一种教养。欢乐颂中,安迪可以和那五个人做朋友是教养,可是为什么安迪说的有些话需要和她们解释半天呢,因为她们的思维深度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所以才在她嘴中出现了不与傻瓜论长短。很多人都广交人脉,可是你想想,你有成为别人人脉的资本吗?当你自身强大的时候必定会有很多人脉。
上层人士必定有成为上层人士的资本。
串亲戚在过年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一家子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自然可好。
在今年的串亲戚中,我还是选择一个人待着,在即将结束的行程中写下这篇文章。期间,我也听到大人们的谈话,谈到我三姐已经32了还没有对象,劝告她不要挑了,听到我二姨坚定说女人终究不如男人,听到她们说我二姐的家事中央已经下来文件。想来真是可笑,我不赞同这些事情,但是我也没有反驳。为什么?上一辈的思想太执拗了,也太落后了,我知道尽管我说,32没对象怎么了?一辈子的事挑一挑怎么了?女人怎么就不如男人了,如果女人不如男人了,那武则天算什么?花木兰算什么?当代的,董明珠,杨澜又算什么?中央下来文件?你们还真可笑,中央能管你的家里事?或者说你的家里事能惊动中央?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所以最后,我没有说,因为我真的说了,我能立刻猜到她们会怎么回我,女人生下来就是相夫教子的等等一些所谓的道理。
说到底,你的层次决定你的位置及高度。同时又是那个问题,究竟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位置还是人的位置决定了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