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2015年5月,2019年2月。
武宁是江西省九江市下属的一个县,本地经济不发达,人口也不多,在本省没多大名气。
其实武宁的历史算得上悠久,汉代属海昏县,就是那个墓地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的海昏侯的属地。唐代,武宁建县,管辖范围曾经很广,后来却被切出去一大块,建修水县,后者至今仍是江西面积最大的县。之后的武宁就没多大存在感了,尤其到了近代,纵有千年历史的武宁,却几乎没有文化遗留。
这就要提到现在被称为“庐山西海”的柘林水库。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江西库容量最大的水库,也是亚洲第一的水电土坝拦河工程,它的主库区在武宁。
为了建成这座水库,武宁三分之一土地沉入了水底,武宁多山,平地本就不多,这些被淹掉的低洼土地是最好的耕地。水库建成,武宁也成了江西第一移民县,百姓只能住到以前的半山腰上,千年县城、世世代代的祖屋、祖坟都泡在水里,所以这个县没有古迹,除了好山好水,却找不到文化依托。
大型水库电站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文化的破坏也是无可挽回的。
下图是武宁县文化公园里“移民群雕”的局部,请注意浮雕对流离失所百姓神态的刻画,现在的武宁能够直面历史,挺让人感动。
用这么长一段文字描述武宁和拓林水库,当然也是为了武宁菜做铺垫。饮食的特色必然基于地理因素。综上,武宁县的地理特征是:不是山就是水,现在的水很多,还是活水。
第一次去武宁游玩,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餐馆里的菜这么贵?与隔壁县相比,价格高出一大截。武宁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会吃,嘴还刁。比如鱼,别地方市场里卖的都是鱼塘里养的,武宁人看不上这个,他们只吃水库里的活水鱼,而且一口就能吃出两者的区别。活水鱼长得慢,肉质更结实,腥味更淡。按照武宁人的说法,他们还不吃大鱼,专吃小的,比如半斤的野生鳜鱼,一指多长的棍子鱼。
棍子鱼是武宁最有名的特产,这种野生鱼只能生存在活水中,杂食,水库底层的水质、土质尤适合于棍子鱼生长繁殖。
棍子鱼形如一根小园棍,十来公分长。俗称“一根肠”的棍子鱼很容易清理,鱼肉占比很高,肉质结实且少刺,尤适合红烧、炖煮。烧棍子鱼,用武宁菜代表性砂锅煲最合适。
若是冬天走入武宁餐馆,入门后就会感到特别温暖。常常是门厅里摆着十几二十只红泥小火炉,炭火烧得旺旺的。坐下点完菜,不一会儿伙计就将隔热的瓷盘拿来铺开,之后拎来数只火炉,坐在盘上,厨房里的菜做好后,都盛在砂锅或干锅里,端到炉子上。于是,你面对的是一圈炉子,一堆咕嘟咕嘟冒泡的小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就是武宁菜的特色——吃炉子。
很多食材并不适合干锅、炖锅,尤其是加炭火长时间炖煮。武宁菜的这种做法,也是基于本地的物产。首先是鱼,常言道:“千滚豆腐万滚鱼”,说的就是鱼肉禁得起烧煮。武宁棍子鱼,只要是锅里汤汁不被烧干,越炖越香。
如前所述,武宁地处山区,除了水产,山货还有笋干、板栗、芋头和腊肉等,都是适合咸辣口味,能被长时间炖煮的食材。武宁菜属农家菜风格,肥肠、土鸡汤之类的,小锅慢慢炖着,更是相得益彰。
其实,传统的武宁菜当然不会都全是这种砂锅、干锅煲,一桌炉子偏于形式化,也是为了打造特色形象。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白居易
在没有暖气的南方的冬天,一桌炉子的武宁菜真的能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后记:
水淹后的武宁生存条件更加恶劣,这也逼着武宁人走出去闯天下。在外面打工的武宁人互相帮衬,多从事装饰、装修行业。号称十万家装人才遍中国的武宁,已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装饰之乡”。我估计,大约也是有钱的缘故,所以武宁县城里吃的才这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