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条微博被广泛传播:
“早晨起来看微博,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皇帝批阅奏章的感觉,自己君临天下的幻觉。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做出各种批复,做好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万物皆备于我。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梦,微博把人的这种情结激活了。”
的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有成千上万条信息等着我们去看,很多人的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习惯于一目十行蜻蜓点水,而真的要面对提高学习能力,读一些比较深刻需要思考的东西时,却很难做到静下心来深入地去探究。于是读书就变成一件很沉重很艰难的事。
我刚看完一本书叫《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作者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的专业是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深阅读,是相对浅阅读来说的,是排除一切干扰,进行深层次的高效能的阅读。(这是我个人理解的深阅读,说实话我觉得这本书还是蛮跑题的,“深”的内容并不多。)
斋藤孝在书中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这样说:“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这本书并不长,总共才140页,分为五章。前两章讲的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力量,以及读书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第三章讲如何阅读经典,如果读不懂应该怎么办?后面两章讲的就是读书的技巧和方法。
书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有三点:
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从解读书籍入手
多年来我从未看过《红楼梦》,只知道几个重要人物和几个著名的片断。我也从未想过去看,一想到那么多的女人天天叽叽喳喳就头大,她们的人物关系我也分不清,我想我永远也分不清她们。
然而某天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蒋勋说<红楼梦>》,就忍不住带了一本回家。我并不排斥去了解,毕竟是名著。或者说是我太懒得费脑子,而更愿意吃“现成的”。
当然第一本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八本书我看了五本。不仅人物关系弄清了,还更了解了一些典故、一些事情的前后关联。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的补充,很多内容我就是看也一定是看不懂的。比如一些诗句不知所云,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不知它有怎样的来由,自然也会对它所表达的含义无法理解。太多的不懂就很容易打击阅读的积极性。而看完讲读书就一下子豁然开朗。
后来我也常常看到别的大家对红楼梦的引用以及分析,看到不一样的解读,就会忍不住想我一定亲自拜读原著,方能辨别孰是熟非。
对于一些文字比较晦涩难懂,或者内容专业艰深的书,这种方法的确是种很好的引导,有了“大家”的带领和一些铺垫之后,能更容易引起兴趣并投入其中。
多看名人传记
读名人传记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功者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可以借此来激发自己身上的积极性,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我以前不爱看传记的,觉得讲一个人的经历没什么意思。但是我儿子学校要求学生看《梵高传》,所以我抽空也看了。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但是看完书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到他对艺术的忘我追求,特别受激励。想到自己比他幸运得多,却这样庸庸碌碌,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这就是读书带给人的力量,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
斋藤孝提倡多读名人的自传或传记,不能只是崇拜,而更应该放眼于其中本质的部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共鸣,激励自己前进。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的血肉
这是我每次看阅读类书籍的重中之重,要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才能让知识真正地融入自己的身份。作者还提出了用y=f(x)来解读读书这件事,让人觉得很新颖也很恰当。
x是材料,f是转换处理方式,y是结果。当我们同时拥有一样的材料,同读一本书的时候(即拥有一样的x),却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不同(即f不同),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y。这就会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之前我朋友告诉我她参加了一个一个月的专业封闭培训,她感到收获非常非常大。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更有助于让学到的知识更快速更有效地融入自己。因为它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一群人针对同一课题,经过不断地交流和学习,不断地打破、重组、发酵、否定、肯定、加深理解这样的循环,才会把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才能发生各种反应而成为自身的血肉。
书中提到可以把书的内容给别人讲清楚,也可以用“转换视角+引用”的方法做笔记,还可以举办读书会等。
这段时间我看了几本讲阅读技巧的书,而且都是日本人写的。他们在相同的国度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的教育是相似的,所以他们的文章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每个人必定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于是又总会让人看出些新意来。有人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觉得的确是这样的,只要一本书能看到自己需要的,能帮助自己成长就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