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二十三,就是小年了。老家一带,赶年集在这几天便开始了。忙碌一年,有钱没钱,都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吃喝玩乐都要全,同时还要招待来客,面子里子都得顾,置办年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
年货市场正是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场面一个比一个宏大。小时候,最爱逛的就是年货市场,可以买到自己平时买不了的礼物。长大后,仍然喜欢逛年集,追寻的是儿时的感觉,喧闹的年味,大家脸上喜气洋洋的气氛。
老家的村庄距县城不远,年货主要是在县城购置。县城属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赊店镇,历史上知名的南北水陆货物交流中转站,更是重要的集散地。县城西大街,东西两公里,平时就是全县人民赶集的地方,生的熟的、吃的穿的,一应俱全,西大街正中间南北呈T字形交叉有个封闭市场,曾是全县人民买衣物的主要地方。
早些年,随着年关临近,将近三十米宽的西大街,东西形成两列自由市场,与路两边商户平行,整条街呈现四列市场。两头都实行交通管制,只能自行车和步行穿梭,其他车辆不能进入。
商户们每年都是约定俗成,卖牛羊猪肉的,在东头,干果、鞭炮、家居日常用品在中间,卖鱼卖菜在西头。加上T字形交叉的衣物市场,吉庆有余的年货,在西大街的年货市场就办的差不多。小时候不懂这么规划的意思,听大人说,人都是从东西两头进来,中间买点用品,衣物,拿着轻便的,临走的时候,肉菜一买,就成了,果然有道理。总不能掂条鱼去试衣服吧。
平时买东西,需要啥买啥,最多货比三家,买了就走。赶年集,非同于平时,是想买啥买啥。自然讲究个逛,真正的逛街。东头逛到西头,西头逛到东头,看个新奇,买个实惠。东头牛羊肉市场上,有新鲜的牛羊肉,冒着热气,红润有弹性,分类摆放,想吃哪块买哪块。日用品市场里,锅刷子、筷子碗、喝酒杯,心里琢磨着,该给家里置换一套了,谁也不商量,看花型、选样式、弄套新的。平原地带,少河,乡人没有吃鱼的习惯,也都不擅长做鱼。
中国人讲究年年有余,过年时,无论如何都要买鱼。一来开个腥荤,二来过油时候,鱼切块一炸,春节有亲戚来串门,扣碗入锅焖蒸,几分钟就是一道菜。西大街的鱼市通常是整条街最热闹的地方。鱼都是外地拉来的,常见是花鲢和草鱼,大的几十斤,一米多长,这平时在超市是见不到的,都是外地水库养殖的。鱼市上,卖鱼人穿着渔裤,大声吆喝着。要哪一条,你一指,他跟着那条鱼,在临时支起的水池里顺手一抓,两根指头就插到鱼鳃里,把一条几十斤重的鱼高高举起,故意在人群里大声喊,就是这一条吧,场面制造的甚是壮观。去买鱼,顺便还能看个热闹。
菜市上,平日里是一家卖多种蔬菜。过年时节,一个摊位只卖一两种蔬菜,求的是个量大,也方便。菜都是从外地拉过来的,本地没有规模种植蔬菜,所产很少。反季节的西红柿、芹菜、辣椒,这些是过年必备。老家正月前五天,除了饺子就是熬肉(大烩菜,又称杂烩菜,春节不能这么叫,过丰收年,肉多是关键,叫熬肉更豪气些)。吃熬肉,香菜、蘑菇少不了。除了青菜,还要买些干菜备用,亲戚多的家庭,多备点干菜。
初二开始,有亲戚上门,早上泡上,中午葱姜蒜凉拌,滴上那么几滴小磨香油,就是下酒菜。三十儿炸好的过油菜,装碗一蒸,再不会做饭的家庭主妇,做上十几个菜轻松有余。赊店人爱讲排场,来亲戚,一个人来,至少两人陪,八个菜起步。两人来,十个菜起步,三人以上,加上叫来的一对一陪客的,一桌安排十七八个菜属正常,比肩饭店全席了。过年就是个豪横。要想过年这阵子在亲朋面前有面子,就得在购年货环节做好计划。
吃喝吃喝,赶年集最多是买吃的。除必消品青菜、肉,还要买些干果。如今物流业发达,各地干果一应俱全,涌入市场。90年代,过年气氛浓烈,吃个花生瓜子就兴奋无比。那时候最奢侈的是葡萄干,老家人外出新疆打工的多,新疆回来,捎回一些葡萄干,或者有大城市工作的,过年带回一些葡萄干,酸酸甜甜的,夹杂到花生和瓜子里吃,过年的档次顿然提升。
如今,各种干果琳琅满目,平日里家庭都要买些,倒也不觉得新奇了。不新奇的还有糖果,尽管当下人们吃的好,血糖、血脂普遍高,然而糖果还是必买。过年讲究个喜乐,更讲究甜蜜,有糖吃才甜蜜。如今各种夹心糖,水果糖、巧克力糖,花花绿绿。
平日里糖果吃的不多,过年赶集,一定要买上一些,自己尝个鲜,吃在嘴里瞬间甜在心里,血糖的事年后再说。正如减肥人常说一句话,吃完这一顿明天再减肥。关于吃糖,还有一个老传统。老人们都是兜里装着几个,哄小孩用。春节亲戚上门,来小孩了,第一件事就是给小孩拿糖吃,糖块充当哄小孩神器几十年,地位毫不动摇。
最慌年的是小孩子,把过年喜乐气氛推向高潮的,也必有小孩儿放炮的功劳。买炮就是逛年货市场的必选项。鞭炮市场有明确分类。家常必备鞭炮是一块,大人买了,初一放到十五,哪天放大鞭炮,哪天放小鞭炮,这都是约定习俗,一共需要多少挂,买齐备了,只多不少。另外就是小孩区,擦炮、烟花、二踢脚、摔炮,过去名字这么叫。
这几年品种多了起来,名字也更加优雅,天女散花、震天雷等等。对于男孩子来说,这是赶年集最惦记的东西,没有之一。这几年,老家也逐渐禁炮,鞭炮市场逐渐消失,大家一致认为,过年喜乐的气氛,如退潮一样,层层递减。等没有听过鞭炮声的这一代长大,他们是怎么过中国年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男孩儿买炮,女孩儿买花。上世纪50年代电影《白毛女》里,主人公杨白劳在过年期间唱道“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唉 扎起来”。即便生活如此困苦的杨白劳,也要在春节期间,让喜儿有个红头绳戴。可见,女孩子戴头花,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也是家长必须惦记的事情。
年集上,饰品头花,纷纷从商店搬到到西大街,品类比以前更多,价格上也更加亲民,不管当年收成如何,有姑娘的家庭,都要给孩子买各种头花,把小姑娘打扮的花枝招展。亲属见面,大人见小孩,头花先映入眼帘,看个个都扎着头花,先夸姑娘像花一样漂亮。我小时候,年货市场并没有太多玩具,也从来不买玩具,广阔农村,天然大课堂,各种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更是乐趣无穷,一点不觉得玩具匮乏。
过春节,男孩只要有炮,女孩只要有花,就满足了。如今,则是必买玩具,奥特曼、芭比娃娃,仍然是男女有别,各阶段有各阶段的玩具,智能的、机械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孩子们怎愁没有想象力的源泉。在井底看世界,跟跳出井底看世界,果然不一样。
小孩子过年穿新衣,也是必备的。尽管孩子小,不太注意品牌和样式,要的是一个新,小孩儿也要面子。儿时,在孩童之间,穿上新衣服,是过年的象征。要说不比,那时候也比,比谁衣服兜多,能装炮多。比谁的鞋子带灯,晚上会发光,带发声器,走一步,滴一声,倍儿有面子。
小时候,第一次穿衣服内侧带兜的衣服,当我在伙伴们面前,像大人一样从衣服内侧兜里掏出来玩具,那一刻的自豪,至今难忘。成年人,会根据实际情况,或多或少添置一两件,这个阶段,衣服不在华丽,主要是整洁。如今款式更新很快,在大城市打工的,各种新款,都提前买好穿回来了。西大街的衣服市场,也在不断更新款式,力求与国际接轨,不过还是慢了些,毕竟,衣服的款式,就是图书馆的书,你是永远看不完的。
过节期间,如遇款式雷同,那更加高兴,说明自己真有眼光,喜欢这件衣服的人多,更代表着时髦。如今卖衣服的市场,也紧跟着时代,以中老年服装为主,年轻人都去逛大商场买品牌了,来赶年集,得给家里老人捎一件。给老婆(老太太)买花袄,给老头儿买个帽。老太太爱穿花袄,人群里,看谁的花袄质量好,穿着暖和,款式新颖,过年老年人在一起,你摸摸我衣服的质量,我看看你的花型,都是明里不说,暗自攀比。
生活在农村的老头儿,一年到头种地,没啥讲究,有闺女的,买两件新衣服,没有闺女的,就看媳妇了,媳妇孝顺,年年添新的,老头嘴上说不要不要,穿着出去,一天到晚净见拍衣服,生怕粘上一点灰。对于老头儿来说,衣服是次要的,买个新帽,是必备。人一年老一年,顶不住寒气,头皮容易发凉,腊月里,带个新帽子,不仅时尚,更保暖。
赶年集,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看着买着,买着盘算着,只有不停的逛,才知道缺啥少啥。赊店的西大街,基本可以满足年货的八成。
其余的,就是礼品和烟酒了。赊店人礼重,过年串门走亲戚,最低四样起步。娶新媳妇的家庭,初二回娘家,至少八样礼。以前礼品没有太多的品种,整箱鸡蛋、礼条是两大件,多的搭上羊腿、猪屁股,再配点果子、袋装白糖等。如今各种过年礼物品类繁多,但仍然保留着鸡蛋、礼条这两大件。
当然,不管拿几样,串完亲戚,下午回家都要回礼,从家里准备的其他礼物中,选出一件,给亲戚捎回去,俗称给孩子捎个包,意在礼尚往来。我也在其他地方过了几个春节,大城市里,串门一般掂的很少,只要不空手就行。当时一时难以接受,后来也就习惯了,城市的人情味,毕竟与农村多年的感情不能比。
酒是赊店人的骄傲,赊店老酒天长地久响彻神州几十年了。小时候,每天新闻联播后第一个广告就是赊店老酒的,黄金时段,据说价格按秒算的。赊店酒厂也是老家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国营酒厂。从小我们都是闻着酒糟味长大。老家的过年歌谣里唱的“二十九,去灌酒”,就没说去买酒。以前都是拿着壶,去灌装个几十斤。
如今,注重品牌和面子,买散酒的少,多是买赊店各种品类好酒,元青花、永隆统,招待客人有面子。赊店人很少喝外地酒,喝不惯,大家都是从小到大喝赊店酒长大的,不仅口感对味,最主要是感情因素。外地人回赊店,更是其他酒一律不沾,喝上赊店老酒,才是回家,才是家乡味。
赊店古镇共有九座城门,离我家最近的是扬武门,乡人称西南门。每年春节前夕,西南门的古寨墙内,就整齐的码上了一捆捆甘蔗,有两层楼高,上边搭着防雨篷布,下边支一个磅秤。俗话说,有需求,必有市场。
赊店人爱吃甜,不知道是骨子里带的,还是后天的习得,或是甘蔗的引诱。赊店人爱吃甘蔗,到了春节,如西南门的甘蔗批发市场就有七八处,腊月二十三左右看着还是一大垛,二十九再路过,已经所剩无几。
春节串门,只见家家户户屋里都放着一大捆甘蔗。节后走亲戚,敬烟倒茶招呼坐下,只见东家走进厨房,掂着菜刀就出来了。有外地来亲戚的,一定会纳闷,都是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快中午才杀鸡岂不是有点晚了。殊不知,掂刀是给大家刷甘蔗吃。吃糖嗑瓜子偏内秀,喝茶聊天升温慢,遇到内向的亲戚,到中午吃饭喝酒还是放不下架子。不如啃甘蔗,轻松、自在、奔放。再矜持内敛的亲戚,甘蔗一啃,也就放下矜持,中午轻松进入“魁五手、六六六”的赊店响枚状态。
从二十三开始,老家的年货市场每天都是摩肩接踵,大家一趟一趟的来,大件小件的买。就这,到年底,仍觉得没买全。
老家有传统,大年三十中午就算过年了,要放鞭炮,吃熬肉。年货市场在三十这天只经营半天,其实上午商家已经不多,但仍有一些在坚守。路上行人也逐渐减少,见面打招呼不再问去赶集里,都是直接了当的说,还少点啥,再去一趟。到中午,总算齐了,这才进入过年状态。
如今,超市里边,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正可谓一站式购齐。可大家还是更愿意去年货市场,走走逛逛,看世俗百态,在人潮拥挤中的感受年味,和这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