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个以前学生的短信。她打算申请我就职的公司,问我能不能当她的介绍人。
我的副业是在一所大学代课,算来居然已经做了六年。
从研究生时在成教学院教外语,到异国他乡用外语教数学,命运如此安排,或许是知道我有些教师情节?
虽说这是玩笑话,但机会出现在我身上,而我接住了这种信号,回首时难免感概机缘巧合。
因为校际变化,我代课的系下学年将不复存在,应该会出现另一个学校另一个新的系。
习以为常的工作轨道生变,是反思的契机。我是否还想继续代课?
首先,这项工作的经济效益很低,可以不计入考虑因素。
再者,这项工作职业积累的长尾效应也已经拉满,六七年经验足以证明我能够做这件事。
原本不是我的正职。除非我转换赛道,自然谈不到上升空间。
从逻辑角度分析,这属于鸡肋,食之无味。
起心写这个主题,正好在上课之前。上完一节课后的亢奋,让我意识到这项工作对我有情绪价值。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本心里喜欢做的事。
给我推荐这个工作的老师时常抱怨,这里的学生不好带,动不动就找系主任告状。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基础差也是事实。
但我每次上课,更吸引我的是半满的杯子,而不是半空的那部分。有的孩子敬畏权威,有的学生尊重知识。我在这个时空遇到的人,分享过的思考,或许会成为多年后他们生命中曾经亮过的灯。
教学这类工作对学生会产生长尾效应。每学期都是新学生,这种长尾效应不会衰减。
学期结束前学生可以给老师匿名评价,汇总结果在学期结束递交成绩单后才发给老师。我最喜欢的一条反馈是:
“I did not initially believe that this course was going to be informative but I was wrong and as I spent more time in that class I realized that statistics can be utilized by anyone and provides a lot of information when analyzing.”
之前,我不觉得这门课会有用。但是,我错了。在这门课上花的时间越多,我越意识到任何人都可以用统计学分析,获得大量的信息。
这条评价没有提及我的教学质量,但TA对一门学科的改观是基础必修课能够起到最理想的作用。我何其有幸出现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成为这个开门人。
我还是把下学期的课代完,静观其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