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是他的若干学术文章合集。总体上学术性研究性强,篇章之间没有关联,只能是再次感受其大历史观。总体看,通篇是黄式啰嗦和东拉西扯,废话很多,但是思想的精华仍在,一个个闪光思想点就像粒粒珍珠散落在大片的黄沙之中,尤其是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看历史的方法值得肯定。全书中体现黄仁宇的独特治学治史风格颇多,能够看出一个对历史好奇的人的研究收获。
执着的数据挖掘。研究历史,缺少的就是可靠、详实、可信的数据支撑。黄仁宇面对数据缺乏时采取的办法是两条:一方面四处找,河里没有地里找,地里没有山里找,不论历史文学、正史野史,都是其寻找目标。另一方面是深度挖,凡找到的都是货,横向比、纵向比、里面比、外面比,多方印证辨其真伪,一点突破多点推进。这种执着不懈的挖掘精神倒也让他找到不少珍珠。比如,他从《三言二拍》中分析明朝的商业,从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中梳理总结当时的商人生活场景,重构推测当时的商业形态和经济形势。书、史对照,不仅印证了书的真实性,也印证了史的真实性。着眼点高明,结论也颇为可信,让人击掌赞叹。
深厚的中西史功底。他研究明史,并不是单单研究明代,而是拓展到全中国历史,当然也没有局限在中国史,而是拓展到了全球历史,特别是欧洲史。他从欧洲史上的封建制度发展历程对比看中国的封建制度发展,从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对比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历史,两相对比得出若干结论。他说,与欧洲的封建体制对比,中国封建体制仅有春秋战国至为短暂的时期,秦汉以后因其中央集权过大,既不是封建体制也不是资本体制,是郡县体制,用封建社会一以蔽之的所谓中国历史全是胡说;又说,相比欧洲的资本体制,中国满清以前根本就没有税收、金融、资本等能产生资本体制的任何条件,也没有产生过任何资本主义的“萌芽”,那些所谓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纯属瞎掰。他的观点虽然与我过去的所学相悖,但清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证据,不得不让人信服,让人尊敬。
深刻的官僚制度体认。他分析,中国的官僚历史,来源于中央政府对亿万小民的直接管理。①中间层的缺失,只能靠礼仪和道德来约束底层,用伦理道德来约束种族发展,用最低标准来平衡全国经济发展。②为了强化中央权威,让皇帝贵为天子,充满神圣,具有精神上和现实中的双重统治意义,帝制实行的是政教合一模式,把信仰与权力治理充分结合。③中央权威带来的是上级永远正确,真理来自上方,下方只能遵守服从和学习贯彻,无法提出反馈意见。④从上至下的单向信息传输,就形成了上级大、下级小的倒金字塔治理结构,形成了官僚主义体制。⑤过于麻烦的法律和不能执行的法律都是死法律。法律必须是日常生活模式的总结,要基本与日常生活吻合。明代以来中国社会没有变化,法律也一直沿用,500年未发生根本变化。⑥帝制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功能简单,政府功能简单就不需要过多的费用,也就不需要过多的财政支持和社会服务,社会上点对点、物对物的简单保障供应就保持不变,从而又进一步使政治上集权、文化上一致、经济上自足的社会关系500年不变。
严谨的考据态度。从小说《三言二拍》能分析商业,从《二十四史》中的所有《食货志》和各种实录中能分析出粮食产量、税收水平以及盐业、兵役等等曲线,从其他各类文学作品和文章中能分析摘到自己想要的各种素材,并将这些素材集中到一起,分析各家的异同得失,对照辨析真伪缘由,充分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考据功夫和态度。这种考据的精神,就是大数据的原始理念和数据挖掘的通俗做法。在大数据的今天,有几个人能下这样的背后搜集资料,整理对照的苦功夫、笨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