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霸啵啵奔
图|源于网络/侵删
01、
妈妈“恨”你吗?
今天群里讨论了一篇文章,因有悖于对母爱的认知,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这篇文章叫做《妈妈,承认吧,你是恨我的》
分享的姐妹觉得看完之后内心只有一个感觉:心疼妈妈。
而我却觉得,这篇文章说的很多观点还比较有道理,看完后觉得标题中的“恨”也不是真的恨,只是用它来形容对父母对孩子又爱又恨的一种感觉。
因为我就出身于这样的家庭。
我的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会更加偏激一些,这可能是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导致的。
他们特好面子、喜欢打击教育,并且控制欲超强。很多时候,明明是可以好好说的话,偏要用一种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的方式说出来。
比如,他们不好好道歉,平常的小事能避则避,如果实在需要道歉的话,就会说“长辈说的话就是对的,哪怕错了,你也当他是对的”,还会拿他们自己孝顺父母的方式举例。
除此之外,还有不好好夸奖,总是用嘲讽的语气,或者自以为很幽默的语气“夸奖”孩子,不好好讲道理,很多大道理会用“因为我是你爸/妈”一语概括。
但能说我的父母就不爱我吗?并不是这样,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爱我。
这他们把我养大,吃穿不愁。可是种爱总会让我喘不过气来,就像这篇文章中说的“妈妈太爱我,以至于我们无法分离。”
很多时候,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父母好像把我当做他们自己的私人财产。
从出生到成家立业他们都希望管一管,付出很多,索要的支配权就更大。
我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谈恋爱的对象他们不喜欢,就不同意,毕业之后不想考研,他们也不开心。
嘴上说着“你自己选择”,实际上只要选择的方向跟他们的想法有悖就不满意。
中国传统的“论资排辈”深入他们的骨髓,在他们眼里,我与他们并不平等。
直到现在,我依然渴望逃离原生家庭,但真的要离开家,又打心底里心疼父母送别自己的样子。
这种感觉就像是被“PUA”,越是打击教育,越想证明自己,越被打击,循环往复。
02、
也许你想听听“过来人”的经验
我一直觉得我的父母有些无理取闹,但群里有位二胎妈妈分享了她的看法:
“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有生理上的激素反应,也有控制欲的满足感,还有作品展示的骄傲感,这一系列情感交错重叠在一起变成了母爱。”
而对于控制欲强的母亲,她这么说:
“失去对孩子的控制后,还没有想清楚孩子只是他/她自己,不是妈妈的所有物,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便会对孩子又爱又恨。”
她的这一席话,四两拨千斤般消除了我对母亲的偏见,突然感觉自己能够理解母亲的一些做法。
但理解并不等于认同。我始终认为,在我们这个社会,父母的很多观念已经不适用了。
马东说,“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200年的时间,所以你跟他有70年的差距,你怎么可能从本质上理解他的焦虑。”
我也不认同“爸妈是第一次做爸妈”的观点。
我爸,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我妈,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材生。他们俩就像《超级演说家》的演讲冠军刘媛媛一样,都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孩子,他们如今依然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进,但他们不会试图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刘媛媛的父母,也是农村人,但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懂得给足孩子们尊重,以至于每当她提起自己的父母,都非常骄傲。
父母的爱应该是要走下神坛的。父母是孩子来到世界的媒介,孩子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却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下属。现如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压制已经不再有任何说服力了。
作为孩子,我只能对父母能顺则顺,真的违背本心的东西,我会用行动来表示抗议。
03、
写在最后
我们的父母,尤其是60、70年代的父母,他们不太能够理解当今社会,孩子们所追求的价值观。
但我们依然要敢于沟通。通过沟通、商量和互相妥协,我们可能会减少与父母的分歧,让他们适当退出我们的成长,给我们尊重和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如果协商不了,那便小事顺从,大事抵抗吧。
说到底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最终都会明白你的诉求,只要你选择的最终结果让他们觉得你过得还不错,那他们还是会为你祝福的。
正如尼采所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够平等的尊重和对待孩子,也希望孩子们多体谅和关心自己的家人,把对亲朋的耐心多回馈给自己亲爱的父母。
幸福和谐的家庭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创造,愿我们都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早日与父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