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深入地思考,就越觉得惊奇和充满敬畏。
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宇宙星空,二是我们心底崇高的道德律令。
——德国哲学家康德
1724-1804
01
当代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
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杆?
有人说,5条人命的价值大于1条人命,因为5大于1,所以应该拉动拉杆,让尽可能多的人活下来。这个观点倾向于功利主义者们的观点。
另有人说,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5条人命和1条人命都是人命,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个价值大,哪个价值小。不杀人是道德义务,也是我们首先秉持的绝对道德律令,在面对两难的抉择时,绝对不能杀人,而应当不作为。这是道德义务论者们的观点。
仔细辨析,我们发现,这两种理论都站不住脚,前者面对的诘难是,生命是无价的,没有人有权利去比较生命的价值;而后者面对的困境则是,选择不作为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价值观占据主流,最终会导致见死不救的悲剧发生。
02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会“客观地”作出抉择——毕竟救5个人的功德要大于1个人,我还是会选择拉动拉杆。
如果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的情景稍作改动,一边还是5个人,但是另一边绑着的是你的父母或者子女,或者你很重要的朋友。你又会怎么选?会和刚才的情景做出一样的选择吗?
如果更近一步,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的情景稍再作改动,还是五个无辜的人被绑在电车轨道上,你还是可以拉动拉杆改变轨道,但是不同的是,如果你拉动拉杆,这辆列车则一定会撞向你,你必须牺牲自己才能救下这五个人。
那么你会不会自我牺牲,拉动拉杆?
或者,如果别人不拉动拉杆,你会不会谴责他们?
03
《我不是药神》中,主人公程勇面对相同的道德窘境。决定洗手不干之后,开办缝纫厂的他,已经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吕受益的病危“搅乱”了他的生活。
一边是重重法网,另一边是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痛苦呻吟。他冒着被法律制裁的危险,毅然决定去帮助无辜的病人,甚至为了控制药价,大把大把地亏钱。这种“杀身成仁”式的道德,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很傻很天真的。
因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尊重规则,是一切向钱看,是自顾不暇和胜者为王。人们在“文明”的伪装下进行生杀予夺和盛世收割,手段比原始部落人更加凶残。
古希腊大哲柏拉图在写作《理想国》时,借诡辩家色拉叙马霍斯之口提出了的一个致命命题——“强者即是正义。”
《我不是药神》中,慢粒患者的续命神药格列卫的发行者瑞典制药巨头诺华,就是这样一个强者,没有如此高昂的药品,这部电影的故事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诺华公司制造了“电车难题”,它把很多慢粒患者绑在电车轨道上,把程勇绑在另一段电车轨道上,在程勇的身边放了一个“舍生取义”式的拉杆。
04
当然,我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因为我自己也是临床工作者,我清楚的明白一种药品从研制出来,要经过大量的工作和共4期的临床试验,确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才能上市,无疑要面对非常高的淘汰率和经过非常长的时间和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支持。
而制药公司在定价的时候也不得不面对股东的压力,所以,出现了格列卫这样的天价神药,而且不出意外,这样的药以后会越来越多。
05
“可是这药真的太贵了,4W一瓶,几年就把我的房子给吃没了,我只能寻求盗版药,求求你不要追查盗版药了。”电影里,老太太的话令铁面无私的警官动容,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恻然,因为我们感同身受——生活中好多“中产阶级”,一病返贫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一个家庭的力量实在太渺小,病人们祈求便宜的救命药,拯救自己。而制药公司们则希望能打击盗版,因为没有足够的利益,就吸引不了资本融资,也吸引不了高端人才投身科研事业。
事实上,这是社会悲剧的分配问题,不是我们摆出几个思想实验就能解决的,甚至,就连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们都设计不出完美的、满足各种公平正义的“正解”。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实解经常出现。程勇就是一个现实解——通过代购印度盗版药,在资本家们的饕餮巨口的牙缝之中,偷取一些病人们的卑微的生存空间。电影中的程勇是一个没有接受过很高水平教育的人,但是他的实际行动却令我们敬仰——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决心,才能做出的道德实践。
在程勇被送往监狱的路上,我看到白血病人们自发地站在路旁,陆续摘下口罩以示尊重,我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康德所赞扬的与浩瀚星空相并列的崇高的道德律令。
ps.
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给人下了这样定义,他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也就是说,会思考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而我们能在沉思中获得的快乐则是属于努斯(Nous)的,即属于神性的快乐。当然,每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不同,玩一小时游戏、看一小时剧、看一小时书、与人交谈一小时、沉思一小时对于每个人的快乐程度都不同。找到你最喜欢的,然后沉浸其中,体验任何一种来自“心流”的喜悦。
过度耽溺于任何一样事物都足以显示人的脆弱。玩一天的游戏,你会感到头昏脑胀;学习一天的专业知识,你会觉得生无可恋;吃一天的美食,也不觉得十分好吃了……即使是哲学,爱智慧一整天也会令人乏味。但富于探索精神的人,生活总是津津有味。
沉思的生活是哲学家们最提倡的生活,在沉思的时候,我们最接近上帝,因为,我们脱离了来源于动物的欲望,而转向灵魂的渴求。
愿我们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